站在肩头上的非遗,快点来长见识厦门卫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www.txbyjgh.com/axhd/2033.html

闽南通·我是传承人

您看过四五岁的小孩子

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戏法吗

没有任何安全措施

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

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

大人根据剧情需要

与肩上小孩巧妙配合

上下默契,浑然一体

小孩子为什么能和大人如此自然地配合?

这样一个表演要练习多久?

难度指数怎么说也要?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且往下看

三明沙县,一个贯穿多年的文明古城,南迁的中原汉人很早就踏上了这块热土,带来了中原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产生了独特的表演形式肩头棚。

画面里,3-5岁的小孩在大人肩膀上

有模有样得扮演着戏曲中的角色

一招一式都派头十足

这就是肩头棚

它被《沙县志》归入“民间游艺”

也被赞为“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

年10月被列入

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肩头棚已有百余年历史

据记载,清朝宣统年间

三明市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

各个戏班竞相演出

当时有个“玉枕轩”的领班名叫连细狗

别出心裁创新出一种小孩子

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方式

这种演出方式新颖奇特

唱腔动听,戏路宽广

南词、京剧、越剧、黄梅戏均可表演

多以折子戏为主

唱腔多为民间曲调

既有本地音乐西皮台又有外来乐曲

场地又不受限制

很快就成了沙县本土乡亲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

(图:沙县肩头棚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丽凤)

“大人负责表演的底座部分,与小朋友表演的上肢部分,两个是融为一体的表演方式,这种结构看起来就像我们踩高跷,但不管站在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我们小朋友的表演。”

沙县肩头棚的演出

均由民间社团自发组织

每逢节俗盛会

都会组织肩头棚走街串巷

那么,陈丽凤又是什么时候

开始接触到肩膀戏的呢

01:12

从女儿学戏开始

陈丽凤与肩头棚

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她从一个学生家长

变成沙县肩头棚的传承人

随着社会各界对肩头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