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做到双赢澎湃在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日电武陵山区深处的苗族图腾、传统观众都已入耄耋之年的越剧、用多年前青铜器演奏的华夏古乐、正被轮机船替代的福建传统造船技艺……这些塑造了中国人历史与传统的文化因子,在传承千年之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刚刚收官的纪录片《数字化破局》给出了答案:利用新文创的方式,与现代科技结合。

“这是最科学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古典和现代的完美合作。”经历过这种创新尝试的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用数字化新的传播方式进一步发挥古典和现代的优势,是双赢结合的效果。”

潮流不可避免

17岁从艺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对于目前越剧的困境有着清晰的认识。

“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影视剧的冲击。尤其到了互联网的时代,戏曲艺术可以说已经到了式微和边缘化这样一种状态。”她面对镜头,面容肃穆。

诞生于清末的越剧,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然而,当下它与年轻人有着明显的距离:除了音乐曲调难称时髦,以吴语方言作为台词对白,更是让它好像比歌剧还难听懂。

懂戏的老年观众愈加稀少,年轻观众却无处寻觅。越剧团的姑娘们也有部分改了行。

不过,越剧至少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根据年文化部门发布的数据:年中国统计的个剧种,当时只剩下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同时,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消失的边缘。

与许多传统戏剧一样,中国古乐看起来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由于传承方法单一、乐谱符号难以破译识别等众多原因,人们对于它的继承、发展既没有动力,也缺乏思路。

这对于方勤来说,却有着另一番压力: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年出土的“超级国宝”曾乙侯编钟。这套65件的乐器,证明中国在战国时代已经拥有七声音阶和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

“它上面有个铭文,是音乐学的科学知识,人类音乐科学史上的奇迹。”方勤说。

然而,除了专业人士,似乎从来没有人对曾乙侯编钟演奏过的中国古乐产生过兴趣。

相比越剧和曾乙侯编钟,福船知名度较低。但是,这种产于福建、并因此得名的船舶,与中国的海洋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采取水密隔舱,比西方领先了近年,集装箱等现代船舶都是水密隔舱。”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陈支平说,郑和船队正是使用福船才得以远行大洋。

福船支撑下的福建,也因此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基地。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福建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海洋的贸易中心,展现了当时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福船满载中国的文化产品不断输出,它自己也具有明显的福建本地文化传统——福船的船头都有眼睛的图案,“来自于敬畏天地的传统。”陈支平解释。

然而,“轮机船代替木船,潮流不可避免。”他说。

把“女小生”的精髓找出来

越剧、中国古乐、福船……不同类型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是《数字化破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