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栋
纵观世界各国货币,其正面一般都印(铸)有人物肖像画,如英镑上的伊丽莎白二世、美元上的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印度卢比上的甘地,以及意大利里拉上的拉斐尔、德国马克上的克拉拉·舒曼和法国法郎上的塞尚……这些政治领袖或者艺术大师,都是对本国乃至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值得世人缅怀的杰出人物。同样,不能忘却的还有这些肖像画的作者,因为他们中很多本身就是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家,如刘文西就是“黄土画派”的创始人。他,正是当前正在流通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上领袖像的绘制者。
刘文西(-年),中国人物画泰斗,“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黄土画派”创始人。曾任延安市副市长、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系全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作品数千幅,出版作品集十余部,获国家级奖励9次;代表作有《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
刘文西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绍兴嵊州一个叫水竹村的地方。其原名“闻樨”,上学时因名字难写而改为“文西”。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这次改名竟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将其引上了绘画之路。年,刘文西入阳山中学读初中,在这里他第一次听到美术教员讲国外有个大画家叫“达文西”(即达芬奇,以前译作达文西)。他便暗想,既然我们都叫“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何不能?于是便执着地爱上了绘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阳山中学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十分强调实践教育,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人民的良好品德。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着刘文西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乃至艺术观,从而奠定了他一生的艺术风格。年,其二舅钱孝衡见文西喜欢画画,便带其拜访绍兴当地名家商敬诚,得到其悉心指点,画技大进,故文西始终视商为启蒙恩师。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在筹备庆祝大会时发现缺少毛主席和朱德等领袖像,这给了年少的刘文西“大展拳脚”之机。虽然,当时其画的领袖像笔触尚显稚嫩,但总体形象已颇为传神,受到筹备组和乡亲们的一致赞许。这小小的“成就”使其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其终生学艺的决心。
年,父母见其有绘画之长,便送其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即行知艺术学校)接受专业美术训练。在校期间,虽然课程众多,但给刘文西印象最深的当属王琦老师讲解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他才慢慢懂得“为何而画、为谁而画”等重大问题,并初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观。更幸运的是,在学校里他还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陈光健。年,刘、陈二人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五年制国画系。得益于潘天寿、方增先、李震坚、顾生岳、宋忠元等名师教导,两人治学弥笃,学艺日长。毕业创作时,刘文西第一次来到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在那里,深厚浑朴的黄土地、高远湛蓝的天空、婉约动听的信天游、热情似火的山丹丹和敦厚善良的人民,像磁铁般紧紧吸住了这位青年学子的心。有次,他静坐延安河畔写生,看到一位头裹白毛巾、身穿羊皮袄、系着布腰带的陕北老汉驱赶羊群从沟坎走来,那可亲可敬的笑容顿时在他脑海中擦出灵感的火花。刹那间,他眼前浮现出毛主席在杨家岭与牧羊老人亲切交谈的画面……一年后,其毕业习作——《毛主席与牧羊人》在美院引起轰动,此后还在《解放军画报》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公开发表,不仅引起整个艺术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