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歌班,越剧的诞生

清光绪三十二年()初,在富春江畔桐庐唱书的嵊县桃源乡东王村和黄郎地村的南派唱书艺人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李茂正、袁福生等,在客栈不期而遇,无意中形成了一个演出小群体。他们结伴从桐庐沿汾水江而上,来到于潜乐平乡外伍村。

外伍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子,这里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吴国名将伍子胥的后代,民风强悍且爱好艺术,吹唢呐、拉胡琴、舞龙灯,是村民们的拿手戏。艺人们的落地唱书深受欢迎,当地农民称赞他们唱得“活灵活现”,像做戏一样。一天,有人提议,“何不放下手中的‘三跳板’,把走台桌搬走,像演戏那样演一演”。在众人的极力怂恿下,艺人们答应试一试。村民们在外伍村程家祠堂前的晒谷场上用几只稻桶拼在一起,铺上门板搭起了一个简易的露天戏台。艺人们向村民借来了长衫马褂和竹布裙子,脸上抹上胭脂花粉,便粉墨登场了。头一天演出了《十件头》和《倪凤扇茶》两出小戏。《十件头》中角色美多姣(旦)、小轻浮(丑)分别由钱景松、李世泉扮演。《倪凤扇茶》中的霍定金、文必正也由他俩扮演,李茂正司鼓,其他人帮腔。艺人们丢掉了“三跳板”,撤去了走台桌,放开手脚,在台上自由走动,“装手装脚”(方言,即手舞足蹈),把人物唱活了。观众们看了都说这样演出比唱书好。演出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观众们要求他们第二天再演。第二天艺人又演出了《绣荷包》《卖青炭》《赖婚记》,人们看了都说好。邻近乡村的人要求高炳火等到他们村里去演出。因春耕大忙即将开始,唱书艺人们便婉言谢绝,离开了乐平乡外伍村。

嵊县南派艺人李世泉等回到嵊县东王村后,向乡亲们夸耀自己在于潜上台做过戏,村里人纷纷要求他们做一做给大家看看。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初三(年3月27日),在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空地上,村民们用稻桶、门板搭起一个草台,“落地唱书”首次在家乡粉墨登场。日戏是《十件头》《倪凤扇茶》,夜戏是《双金花》。只有来户人家的东王村,以前从来没有演过戏。这次看村里人上台演戏,大家越看越觉得有趣。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嵊县,邻村纷纷邀请李世泉等演出。李世泉、钱景松、高炳火他们尽量满足群众要求赶去演出。越剧史上第一副职业戏班(南派)就此脱颖而出。在余杭陈家庄陈万元家演出的北派艺人马潮水等听说此事后,也试着把唱书搬上舞台演出,演出剧目为《珍珠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从余杭返回嵊县后,马潮水等也继续演出于乡间,成为越剧史上第二副职业戏班。

“落地唱书”一跃成了“戏”,既无铜锣敲打,又无丝弦伴奏,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当地群众便给它取名为“的笃班”。因其所唱曲调纯是嵊县唱书调、山歌小调,故又名“小歌班”。

东王村的演出,影响很快波及全县。剡溪南北两岸的唱书艺人转为职业戏班的日益增多,农村青年向职业艺人拜师学艺的也与日俱增。不到一年,嵊县已有13副专业“小歌班”在各地演出。民间“落地唱书”正式走上舞台,越剧由此进入了早期的男班时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