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松阳高腔委培班的15名学生,来到学校报到,正式开启学艺生涯。委培班学员毕业后,根据国企定员使用计划,将择优进入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工作。这是松阳为推进国家非遗松阳高腔传承与发展,培养本土优秀戏曲人才而量身定制的最新举措。
松阳高腔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是目前松阳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当地通过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解码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进松阳高腔“活起来、传下去”,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松阳高腔传承保护工程列为丽水市“市厅共建文旅‘金名片’工程”,松阳高腔传承保护实践团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团队”。
为破解松阳高腔后继乏人难题,松阳注重抓好传承人、传承群体、戏曲爱好者这三支队伍建设,先后与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浙江音乐学院、浙江省越剧团、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金华艺术学校开展合作交流,落户传统戏剧(松阳高腔)传承研究基地。
在平台场地建设上,松阳利用工商联旧址改建成县非遗馆,成为展示松阳高腔的重要窗口和“夜经济”新地标。同时,先后建成高腔文化广场、松阳高腔展陈馆,建立周安、白沙岗、玉岩中小学等4个传承教学基地,其中玉岩中学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通过借助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打造集展示展演、文化交流、办公排练等于一体的松阳高腔传承基地,目前已完成一期修缮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戏曲的现代演绎上,松阳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优工程,与浙婺联合打造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入选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终评剧目、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先后10余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围绕献礼建党周年主题,拍摄戏曲(松阳高腔)电视剧《红色浙西南》,让非遗元素、戏曲元素与影视创作成功嫁接,今年6月在丽水实现首映,下步还将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家电视台联播。
同时,依托松阳本土民间文化、非遗资源、人文故事等基因,凝聚松阳高腔研究会、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松阳高腔周安剧团、新岗高腔剧团、菊香高腔剧团和古韵高腔剧团等4所民营高腔剧团力量,在高品质复排《夫人戏》《耕历山》等代表性剧目基础上,高标准创编松阳高腔折子戏《元宵闹婚》《古井捞钗》《琴诗祭忠烈》,其中《古井捞钗》入选年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名单。
此外,松阳还鼓励餐饮、民宿、酒店等涉旅企业,将松阳高腔文化融入经营理念中。鸣珂里文化民宿成为“浙江非遗特色民宿”,其融入松阳高腔等非遗元素的系列文创产品,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浙江省优秀旅游商品称号。来源:丽水日报记者钟根清通讯员陈海聪
声明:本文转载自,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