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视剧血溅清风石戏曲艺术与电视的

年轻的电视与古老的戏曲“结亲”已十年有余了,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借助电视,推到更多的观众面前;电视则由于戏曲艺术的融入,凭添一种深度,一种内涵,一种魅力。四集电视连续剧《血溅清风石》,是越剧与电视再度结合的上乘之作。它讲述的还是那个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的古老又新鲜的主题:饮差奉旨巡察庆州,途经清风石前遇刺身亡。遗孀凌君为报夫仇,假冒饮差,寻访凶手,继承夫志,调查侵吞赈灾皇粮案。善与恶,恩与仇展开一场较量…

善与恶、清正廉明与贪赃枉法这个题材已被戏曲“炒”了几百年,然而在这部戏中却被处理的清新隽永。原因一是演员表演到位,饮差夫人凌君的扮演者周文娟用心刻划出凌君这个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的七个不同侧面:洞察世道、聪颖贤惠的妻子;敢冒大不韪、假充钦差、寻访凶手的遗孀;惩恶扬善、替夫行命、替天行道的“钦差”;潇洒倜傥的商贾公;侠骨柔肠的奇女子;识大义,抛私怨、同仇敌忾的好夫人;挈利剑、惩腐恶的复仇女神。其二是这部戏中的唱腔处理,尽量做到少而精,全剧长分钟,唱仅占三分之一,避免了以往因唱得过长而致结构松散的弊病。所谓“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的终点才是音乐的起点。一切为人物的感情需要出发,不为炫耀戏曲艺术,仅为唱而唱,恰到好处的把握了戏曲艺术与电视艺术结合的“度”的问题。

此外,选择“卢宅”作为基本场景,其古朴、雄伟、高墙飞檐、气势非凡,给人一种历史的凝重感,也給人一种新鲜感。这也是造成本剧成功的原因之一。越剧作为发源于浙江的独特剧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主要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等戏曲乃至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成就了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江南奇葩”。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越剧电视剧《血溅清风石》是根据河南著名剧作家张新秋创作的豫剧《五品遗孀》衍变而来。不仅几易其稿,甚至在大框架下拆筋动骨使其越剧化、影视化。这中间编剧伍牧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与心血。殊不知两位编剧仅仅慕名至今并未谋面,只是我这第三者从中互传鸿雁,协调创意中出的稿本,若无崇高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情操是很难想象的。这便是《血溅清风石》,越剧艺术与电视再度结合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