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马悦李文芳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之江大地正奏响一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乐章——近年来,浙江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日前,记者与三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浙江越剧团副团长王滨梅,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剧蒋胜男,以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刘凡力展开对话。大家表示,要以“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文化产业,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食粮,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谱写“文化浙江”新篇章。
记者:提到新型文化业态,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如何?浙江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如何?
蒋胜男:我所从事的网络文学工作,属于新型文化业态中的一类。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势如破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78亿,占网民总数的48.9%。
去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落户浙江。因为在浙江活跃的网络文学作家现有多人,团队整齐,影响力大,写作类型多样,产业转化能力强。现在,这一群体还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80后”“90后”成为主力军。另外,我们在各个网络文学类型里都有领衔作家或代表作家,大家的出色创作,使得浙江的网络文学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
刘凡力:当前,大数据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也越来越强,成为文化创新的新动力,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是浙江八大万亿产业之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文化浙江”的目标。
年初,我省启动“文化+互联网”产业推进工程,以“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文化产业。在浙江文化产业的版图上,除了网络文学以外,网络剧、互联网娱乐、动漫、游戏等,每一笔都是浓墨重彩。
记者:在文化领域推进“互联网+”,百姓将会看到怎样的文化产品?如何用科技手段服务文艺工作?
许江:今天,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向文娱产业发展。不久前,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上的“北京8分钟”令人印象深刻,“科技元素”在繁荣文艺创作中起到的作用令人惊叹。8分钟的时间,若是按以前的团体操方式,就是安排人上场也不一定会有好效果。然而这次,机器人与演员同台共舞,实现了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很快,这种变革也将运用到艺术教育上。今年即将启动的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就会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它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学院,而是要培养跨界融合的新型设计人才,学生们不仅要懂艺术,还要融通科技、商业等,以创造更多的文化新业态。
崔巍:丰富的科技手段赋予舞台艺术新的生命力,但无论是借助互联网还是借助其他高科技手段,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呈现出的作品是缺少灵魂的。
对于创作者而言,需要沉下心来,深入到生活中。就像我们在创作《遇见大运河》的过程中,用9年时间走进了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看到了两岸生活的百姓人家,看到了运河两岸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了它的过去和今天,对大运河的情感便油然而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具有情感温度。
记者: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应该如何立足、发展?在网络世界中,如何吸引年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