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李健我是歌手大红后做出惊人选择,

鲁豫写过一段话,

“我在雨中听他的歌,在雪后听他的歌,在回家的车流中听他的歌……忧伤、平静、烦闷、快乐,我将自己复杂不为人知的心绪全然地交付给他的歌声。

他的音乐里,也唱着我的成长和爱情。所以,我无法不爱他的歌。”

我们爱上一首歌,与爱上一个人,很多时候大体是相似的。

茕茕孑立于世,我们寻寻觅觅,无非是想找到一个可以与灵魂和鸣、起舞的寄放者。相遇的一刹那,会惊喜在心: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听李健的歌,大抵如此。他带我们出世,春风沉醉,宠辱皆忘。随之入世,身心荡涤,暂不觉人间混浊不堪。

01

音乐最重要的是简单与真诚。红尘万丈,总是喧嚣异常。浸淫其中,渐渐变得面目可憎。

所以,久蛰俗世,而不被侵蚀,是一件极不易的事情。譬如李健。

一个有着强烈疏离感的人,与潮流,与众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仿佛总有一道天然的屏障。

这道屏障之于他,是保护,更让他在很多时候可以“遗世而独立”。

沉潜于自己的世界里,他能浑然忘我,更遑论身外的世界?

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唱京戏,演老生,一招一式,须眉怒目。

李健耳濡目染,对艺术敏锐的触觉,经常只需一个小小的开关,就能一触即发。

中学时上了吉他班,他很快入迷。假期里每天弹琴4到6个小时,在别人那里枯燥至极的事情,他却甘之如饴,从简谱,到五线谱,到和声学,甚至到最难的巴赫的复调音乐,他拾阶而上,有登高望远的快乐。

进入清华大学后,他参加校合唱队,遇到一个混音高手,连越剧都能混音。

羡慕之余,李健特意学习了男低音部,也掌握了高三度低三度的混音技巧。

在清华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关于音乐的一切理论知识,加之博览群书,还有不间断的视听练耳,深厚的学养与严苛的训练,奠定了他坚实的音乐基础。

想当年,一曲《Yesterday》曾令他热泪盈眶,他明白“音乐最重要的是简单与真诚”。只一个淡淡的弦乐和吉他,也一样能直抵人心。

在他看来,对音乐有笃定的自信,和质朴的情怀,就不会把编曲和配器做得特别复杂,和炫技张扬。

年,已经是网络工程师的他与校友卢庚戌组成“水木年华”组合,不到半年,凭借首张专辑《一生有你》蜚声歌坛。

据说,那时大学校园的男生不会唱《一生有你》,就没有办法追到女孩子。当年,他们横扫整个华语乐坛的颁奖典礼,并囊括了几乎全部年度最佳新人奖。

一年后,当他们势头正盛时,由于二人创作理念的不同,李健选择主动退出组合。

在很多人看来,他的决断显然是失智且疯狂的,在二人组合前景无限好的形势下,他的“壮士断腕”之举,无异于自毁前程。

果然,离开水木年华,他的单飞之旅孤异常崎岖而充满艰辛。

02

固守阵地,与之存亡。

由于没钱,李健当时租住在一个四合院的一间,长年不见天日的黑屋里,没有暖气的夜晚,几乎滴水成冰……

他每天练琴、听歌、阅读和写歌,甚至长夜为昼,不眠不休,成了苦寒岁月里,可以摇曳生辉的仪式。

但日子仿佛望不到边,透过四合院逼仄的天空,他无法预测,关于明天的走向。

一个人最大的惶惑是什么?

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逝者不可追,前路亦漫漫,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偶然有一天,他拿起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被这个忧伤的爱情故事和绝望的女人公所震撼:惊鸿一瞥,永志心上,爱而不得,谁用一生去守望?

于是,他用一把破吉他创作了那首著名的《传奇》: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但这首歌绝非一蹴而就,前前后后,他写了七、八年之久。

此后经年,《传奇》未成传奇,它湮没不闻,直至年的春晚,经王菲的演绎,它才广为人知。

后来,李健笑谈此事:

“写作用了七、八年,走红又过了七、八年,这首歌也够传奇的。”

多年的沉寂,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全部热情与希望。但他仿佛是一个义士,固守阵地,与之存亡。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执着”这个词语是包涵了太多的“苦求”成分的,若你喜欢一件事,做便是了!

甚至你不知道它的宿命到底如何。

他想起当年,在大学里面写了很多歌,每当他弹唱完,都会满怀期待地问同学:“你听我这个旋律怎么样?”同学心情好的时候,会说:“还行。”

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感觉匪夷所思:“李健,你写这些有什么用啊?”

那时的他也经常问自己:“我天天写这些旋律有什么用?”

“我困惑了那么一阵,后来也就好了。你做的很多事情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没有用的,它不是立刻就能给你换来名和利的,但它一定在潜在地慢慢培养你。它就像有生命的精灵一样,潜伏在某个角落,在你需要的时候,它可能出现、成长,然后帮助你。”

一个最讲究实用主义的国度,在乎的是速度和激情,产出与回报的比率。

他呢?宁愿这个过程慢一些,缓一些。

真正的艺术,一定是时光的恩赐,当时的很多“无用功”,后来都成为一种丰盛的滋养。

圈内人都承认,很少有歌者能在古典音乐方面达到李健的造诣与境界,那是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浸泡其中,直至“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年,他曾经在博客里写下一段话,

“一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