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创作谈细说,核桃树之恋是这样从钱

7月29日—7月30日,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将在杭州蝴蝶剧院演出。

半个月前,这部戏刚刚参加了在北京的献演,催人泪下,深受各方好评。

鲜为人知的是,《核桃树之恋》的素材其实来源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一篇报道和一组漫画。

一部现代戏为何能如此打动人心?著名剧作家、《核桃树之恋》编剧谢丽泓揭开了这部戏背后的故事——

年底,嵊州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和嵊州越剧团有关人员带了一堆题材,来到省文联,邀请了四五个专家帮着遴选他们接下去要打造的新剧目,总共有十几项几十个提纲,基本是面向全国征集的,有写煤气灶、领带、小笼包、打火机的,也有嵊州一些地方名人、英模人物,基本都是嵊州“特产”。

我翻着他们带的几十个稿子,突然被一个关于核桃树的短短漫画所吸引。这个漫画自带浪漫和诗意,有越剧特有的气质,可以吟唱(一段核桃树之恋一颗无言的初心)。黄先钢老师也认同。但很快被其他专家给否定:故事太单薄,夫妻一直不在一起,产生不了冲突,一年一次见面平淡无奇,那个年代两地分居很正常,总不能一直思念等待,戏也演不下去!

我觉得老师们说得有道理,但其它题材翻遍也觉得难成好戏。讨论会在继续,有些专家说嵊州小笼包的店开到了全国各地,索性做有关小吃文化。有专家说嵊州交通这么不发达,煤气灶在全国竟有如此占有量,可以做做。最后说嵊州是越剧故乡,越剧有说不尽的话题,索性就做越剧十姊妹(此团已做过《袁雪芬》《傲雪芬芳》)……记录员记下了大家七嘴八舌的意见,傍晚时分回了嵊州。

越剧《核桃树之恋》剧照。大约过了半个月,嵊州越剧团团长朱杭灿给我打来电话,正式约我写《核桃树之恋》剧本。我一下懵了。当时被漫画的气息所吸引,如果真正做戏,谈何容易?这么一个简单几句话就说完的小故事,怎么能撑起2个多小时的舞台剧?并且是造原子弹的大事情,还准备作为嵊州“建党百年”的献礼剧目。

朱团慢条斯理地讲述了来龙去脉,上次带过来的漫画是省文旅厅施莹处长推荐的,她是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报道里看到,当即就推荐给嵊州团。嵊州一带没有大核桃树,是这棵稀罕的大核桃树被路过的钱江晚报记者发现,才引出背后核弹工人的故事。现在局里和团里已经正式决定打造《核桃树之恋》,并且聘请了黄先钢老师为总策划,主创班子都拟定好了。朱团长马上要跟我来签约。

我急了,先不说戏如何,我手头正忙着一个本子,何况单位工作繁忙,这点业余时间我不敢同时接两部戏。朱团安慰说他们这个戏年出来就行。挂掉电话,我赶紧拨通黄先钢老师手机,黄老师安慰道:“不急,先完成你自己手头活,再写不迟。”他还说这部戏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编剧写比较合适,他向嵊州团推荐了2位女性编剧,我是其中一位。最后嵊州团定了我。

没想到朱团长讲话慢条斯理,做事却雷厉风行,没多久就催我去嵊州采风。后来他隔三差五催我剧本,都说是领导要求,急。把最初说的时间节点抛到九霄云外。我只得先放下手头那部时间将到却没人催我的剧本。此事暂且不提。

越剧《核桃树之恋》剧照。采风在即,我不得不搜寻起“核桃树之恋”的相关故事来,基本都是《钱江晚报》的报道。故事原型大体是:嵊州仙人坑村有位79岁名叫王贤琴的老人,她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核桃树,那是她年轻时丈夫从工作地——四川绵阳带回的三颗核桃种子种的。她丈夫是个核弹工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过贡献。夫妻俩聚少离多,也没孩子。丈夫做什么工作妻子一直不知,直到丈夫退休回来,拿出证书和奖章,才知真相。若干年后,她丈夫因胃癌去世,从此只有这棵树守着她、陪着她。

一个老人和一棵树,原子弹和越剧,风马牛不相及,听起来令人咂舌,这能做戏?但细细想来,一颗树和一个老人,很有故事,富有诗意;原子弹,题材确实重大,但此故事切口小,视角独特,适合越剧;越剧擅长抒情,演绎悲欢离合,至情至性;那段岁月,有激情、有沧桑、有沉淀、有怀旧……这样想来,不免激动,这个越剧现代戏我可以避开现实题材的通病,做成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品。做得好的话,不但不会削弱戏本身的艺术性,还因为题材重大,使戏的情感更有力量,更富现实意义。

对!我要做一部越剧文艺片,我要用温馨浪漫的笔触去书写,我要让这部剧如泛着黄色的老照片,帮我们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我要让壮怀激烈的家国颂歌,暗藏在温情脉脉的纯真恋歌中……

风格样式在脑海中形成,我把内容寄托在这次采风里,原型还在,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故事。

越剧《核桃树之恋》剧照。于是,在岁末年初最冷的一天,我们一行来到了王贤琴老人家。一进小院,迎面一棵大核桃树,上面挂着吊环,暗示着主人经常在树下运动。树的枝干已经有一半延伸到院子外面,这个小院快容纳不下它那巨硕的身躯。当年新造的两层小楼也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

女主人热情的笑脸和爽朗的笑声,立即打破了我们一行不速之客的拘谨。众人落座,老人家用浓重的嵊州普通话,讲出大实话,“我觉得没啥,反正丈夫说工作保密,我和家人都很忙,也就不去问。一年有一次探亲假,我也去过绵阳一次。他病退回来后,带回来奖状和奖章,我才知道他造过原子弹。孩子没有也挺好,还有很多子女不孝气死老人的……”老人家率真无拘的说话方式让我们不时爆出欢乐的笑声,这个采访非常愉快。

在采访过程中,小院子不时进来各路人等,有各年龄层的,老太太都热情招呼,大家熟门熟路进隔壁房间打牌聊天。老太太说她这里像村里活动室,都喜欢往这里凑。是啊,这不是什么高档场所,竟然人来人往,足见老太太的人格魅力。

女主的人物性格基调是我本次采访最大的收获。但采访到的内容基本是我掌握和了解的。我特别想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实内心,所以悄悄与老太太交流,可老太太根本就没这根弦。无奈,基于老太太的直率,我直接八卦起来:这么久两地分居,就没有一个男的对你有意思?你从没有过动摇和其它想法?你丈夫会对你说些什么话?我所有的八卦问题,都被她那纯粹的神情轻易击溃:“老头子不爱说话,从没想过什么。代沟!”我一时语塞,还被众人哄笑一通。

我不甘心,继续八卦:“阿姨年轻时候一定很漂亮?追求的人很多吧?”

这一下,老太太的眼睛里闪出光芒,还掠过几分羞涩。她一旁的弟弟连忙介绍,姐姐当年很漂亮,还会跳舞。也仅于此。

不过,一个出生在县城的文艺女青年形象已经在我心中出现了。其它既然没有什么,也好,我是编剧,我可以创作呀!代沟问题我很快领悟,但也要让现代年轻人所理解和接受。

回来之后,我打碎了原型故事,大胆创作。这部戏原子弹爆炸肯定是一个难得的高光点。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年10月,可原型是年经人介绍相识,年结婚,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原子弹爆炸后。为了加强戏剧性和艺术冲击力,我把时间提早了9年,让他们年相识,以原子弹爆炸为结束点。把男主离世的原因与原子弹进行因果联系。把写男主个人工作,通过加入小华、茶花嫂的作用,展示了一个群体形象。加入的戏需紧紧围绕剧情,作用于戏的本身。

此剧一开始我设计丈夫离世作为最后的高潮。可当我的笔触始终游走在浪漫、温馨、纯美和传奇的写作基调中,始终把核桃树的象征和意蕴贯穿其中时,最后随着人物的成长,感受爱情的力量,写着写着就把丈夫给写活了。

此剧演出时,当老年丈夫一出场,观众席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直至剧终。说明这个结尾的大逆转,虽出乎大众意料,却符合大众潜意识里的共同期盼。

越剧《核桃树之恋》剧照。此剧正式动手创作,正是去年新冠疫情武汉封城之日,一切像是按了暂停键,让我得以心无旁骛,静心创作,一口气写下了此剧的初稿,让当初反对的专家老师们赞不绝口,随后帮着不断提建议进行完善。

这一切安好的背后,是多少人在努力、在付出,医护人员、各坚守岗位的同志奋斗在一线,才让我得以安静地写作。

回望历史,为了我们今天的盛世,一路有多少人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甚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如何忠实又艺术地呈现,自然是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观照当下,反映火热生活,塑造英雄人物,抒写百姓情怀,鼓舞人心,记录时代,更加是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怎样把现实题材做得打动人心,使现代观众产生共鸣、与之共情,才是艺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在不断自我反省。

当看到许多演员和观众演完看完“核”剧,发在朋友圈的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话虽不新鲜,却发自肺腑,我心中有了一份窃喜,在并无多少豪言壮语的故事里,让观众为剧中人物掬一把泪,还有了这份感叹,这也算是戏曲作品该有的模样吧!

对一篇创作谈来说,今天的文章可能不合要求,过于细碎、啰嗦、冗长,还有头重脚轻之嫌。但是我觉得做一部戏,它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对于写作者更有意义,创作来源和创作动机的了解比具体怎么写作更为重要。

可有同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