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越剧《陆游与唐琬》,看看沟通有多难
文/赵天希
越剧《陆游与唐琬》第二场,陆家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展现了一场家庭内部成员的沟通大戏。可惜,沟通以失败收场,与会各方没能达成一致意见,导致陆游与唐琬的婚姻破裂。
陆家是书香世家,参与沟通的四位角色都是满腹经纶,他们的沟通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成功?是谁主导了这次家庭会议的走向,拆散了一对美好姻缘?下面我们一起探讨,看看沟通有多难!
陆家与会的四位成员,个个知书达理,看看他们的父辈就知道都不一般:
①陆父,其父曾任尚书(陆游祖父);
②陆母,其父曾任丞相(陆游外公);
③陆游,其父致仕还乡(陆游父亲);
④唐琬,其父时任福州副统制(陆游岳父)。
会议的主题就一个:陆游三试不中、报国无门,大家一起商议如何规划陆游的前程。
(越剧《陆游与唐琬》)大家的观点,有一点是统一的:陆游一定要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对于这一点,陆游强调,已被奸臣秦桧把持的朝廷并不能代表国家。
大家的主要分歧在于,陆游实现远大抱负的道路或手段到底是什么。陆游主张,要远离秦桧势力,接受岳父引荐去福州辅佐韩府尹,以期寻求报国之道。
唐琬与夫君灵犀相通,谨记山盟海誓,宁愿随夫从军,自然是站在陆游一边。她深知,耿直的陆游断然受不了秦桧的约束,若留在杭州任职,早晚会得罪权相。还是先去忠义之士汇聚的福州更为妥当。
陆父视野广阔,了解儿子的秉性和志趣,同样支持陆游。唯一反对陆游的,就是深爱着儿子的母亲,唐夫人。这样,四位家庭成员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主要聚焦在母子之间。
陆母主张走捷径,重托陆仲高向朝廷引荐陆游。这条道路并不是没有可行性。仲高是陆游的堂兄,与陆游自幼共读、情同手足。仲高早失双亲,受惠于叔婶供养,认陆母如慈母,已荣升礼部主事,确实有心也有能力报答婶娘、荐贤朝堂。
问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陆游认为,仲高是因为投靠秦桧,才得以步步高升,无论如何不愿意与已经变质的仲高为伍。
(魏春芳饰陆仲高)仲高与陆游的观念对比,反差极大。仲高主张审时度势: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陆游的志向是恢复中原:能上马击狂胡,可下马草军书。他对冤死的民族英雄岳飞深感敬佩,对山河残缺仍粉饰太平、风雨飘摇却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甚为不满,对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秦桧之流深恶痛绝。因此,让陆游求助于仲高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样,母子之间的沟通,实际上就缺失了基础。陆母高高在上,很难尊重儿子自己的意愿;陆游因为鄙视仲高的原因,也很难尊重母亲的意见。
(蔡浙飞/陆游张聿/唐夫人)母子之间的冲突,来源于母子深情,也夹杂着婆媳矛盾。
唐琬本是陆母的娘家亲侄女。侄女变儿媳,姑母变婆母,从姑侄到婆媳,本应是亲上加亲,谁知道陆母对唐琬误会颇深,甚至隐隐约约还有点憎恨。
唐婉早年丧母,多承姑母垂爱,自幼天性率真,不会随风转舵。与陆游结缡后,为讨婆母欢心,她也努力改掉了快人快语原来样,学会了嘘寒问暖应酬话。在陆父眼里,唐琬在娘家是个好姑娘,嫁给陆游是个好妻子。
可是,陆母对唐琬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她认为,唐琬自从进门之后,蛊惑丈夫、离间母子,没有半点做媳妇的孝道,心肠好狠。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唐琬。
婆媳关系的恶化,强化了陆母对陆游的管束意识。这次家庭会议,本来是规划陆游的前程,结果却演变成对唐琬的否定。会议被改变了方向。
最后,陆母以出家为要挟,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逼迫陆游休妻,造成一对伉俪鸳鸯被活活拆散的极端结果。
为压制陆游,陆母还搬出了《孔子家语》的七出明文:不顺父母逆得者出,不生儿男无后者出,多口舌是非离亲者出。陆母认为,唐琬七出之条有其三,叫陆游出妻合法合理。
(蔡浙飞/陆游,章益清/唐琬)沟通失败了。双方,都没有听进去对方的话、听明白对方的本质诉求,没有接受对方的意见,也没能改变对方的想法。
失败的后果是,双方的目标都没有达成。陆游没能去成福州,也不会依附于仲高。陆游的前景如何定位,出路在哪,仍然是一团乱麻。后来,陆游无奈,只好云游天涯。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家庭会议,双方为了自己的目标能够成功,都做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
陆游知道,父亲支持自己远赴福州谋职,而母亲可能会以孝道为由反对自己。所以当陆母要与陆游讨论前程时,陆游以事关重大为由,向母亲建议邀请父亲一同参加讨论,得到母亲恩准。只可惜,在会上,陆父几番道理也未能劝住自己的夫人。
陆母也有自己的心思。会前,她特意点拨、施压唐琬:要记得姑侄亲情,知恩当报尽孝意,做到婆媳一条心。这让唐琬很为难,毕竟,她对陆游的前程有自己的看法。
会上,听到婆母的反对意见后,唐琬也试图做出一些妥协。她说,如果婆母担心她随同陆游去福州,会因为二人纵情山水而耽误陆游前程,她宁愿留下陪同婆母。没成想,这更激起了陆母的反感。陆母理解的意思是,唐琬是在责备她不仁不义、要活活拆散他们夫妻。
很明显,要运用同理心,换个角度看问题,谁做起来都不容易。
(娄亚利/陆宰,张聿/唐夫人)事出有因。我们在分析这个案例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到,那就是这次家庭会议的直接诱因。
陆游计划远去福州投贤谋职这件事,陆母是无意中从奴婢小鸿口中听说的。陆母在事先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竟然听说福州来信了,要派人来接人了,儿子和儿媳马上就要走了。对于陆母来说,这无疑于晴天霹雳。
可怜天下父母心。陆母自认慈母严师一身担,对陆游的学业要求极其严格,对陆游的前程也一直在谋划安排。她一直在托情深谊厚的侄儿仲高,帮助陆游在杭州找个一官半职。这样,陆游留在身边,能忠君尽孝两不误,洁身自好立公侯。现在倒好,儿子要去福州自毁前程。儿子真是翅膀硬了,不把长辈放在眼里了,敢背后自作主张了。更难以接受的是,给福州的求职信,竟然是唐琬写的。
这件事对陆母的伤害极大,扩大了母子之间的误解,也加深了婆媳之间的裂隙。陆母认为,是儿媳唐琬在教唆儿子荒废学业、远走高飞,不仅割了母亲的心头之肉,也耽误了儿子的出头之日。矛盾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的。
此事促使陆母下决心,要与儿子郑重地谈一次,也就有了这次失败的家庭会议。
(张聿饰唐夫人陆母)接下来,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如果没有这次家庭会议,陆游与唐琬还会分开吗?如果陆游提前与母亲商议去福州之事,母亲会理解并支持他吗?如果陆游变通一下,先接受母亲的安排,曲意与仲高合作,再慢慢做母亲的工作,可行吗?
从陆母的角度看,通过这次家庭会议,她得到了什么:儿媳被赶走,她自己得到快乐了吗?儿子漂泊他乡,她自己感到幸福吗?如果她参考夫君意见,同意陆游去福州打拼,结局会比现在更糟糕吗?
如果我们是当事人,又当如何?
不过,对于当事人来讲,可是没有“如果”。历史中没有,现实中也没有。对于当事人来讲,有些事情,发生了,也就意味着翻篇了。
(蔡浙飞饰陆游)通过对陆家沟通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还是沟通问题。如果能解决好沟通问题,很多事情就顺当了。但沟通涉及的因素很复杂,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沟通确实很难。
浙江绍兴,沈园犹在,但往事如烟。沈园的建筑错落有致,但蕴藏在沈园里游琬二人的情感却是:错、莫,难、瞒。
.5.8(母亲节)
(蔡浙飞饰陆游)*注:
本案例分析,仅基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陆游与唐琬》的剧情,无关剧情背后的历史真实。
听蔡浙飞唱浪迹天涯,品陆放翁抒家国情怀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