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通讯员韦柯敏
10月30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绍兴召开全省实施传统戏剧发展“五个一”计划工作座谈会。会议旨在全面贯彻浙江省传统戏剧发展“五个一”计划,切实推动我省传统戏剧的保护振兴。
10个拥有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设区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各设区市文化和旅游局职能部门负责人,24个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厅相关职能处室和部分厅属单位负责人,传统戏剧专家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
浙江传统戏剧有58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非遗名录。越剧、婺剧、京剧、昆剧等是一类,瓯剧、甬剧、姚剧等是一类,湖剧、睦戏等归为第三类。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强调,这58个项目在振兴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都要保护发展好。
褚子育要求,要抓好平台,重点抓四个平台:
一是展示平台。要充分利用好“浙江好腔调”展演活动,组织开展比赛、评奖,加强社会推介的力度。
二是人才培养平台。要实施全省舞台艺术“”人才计划,加强舞台艺术名家培养。要继续实施“新松计划”,推动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要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新的教育模式,探索建立从中小学到大专、从中小学到本科以及专升本的不同办学模式。
三是合作平台。要文教结合,在各地开展传统戏剧进校园的同时,鼓励兴办普通学校性质的艺术学校。
四是考核平台。要围绕院团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指标,采取分类评价,综合打分。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观摩了“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绍兴专场演出。
这场演出在绍兴市文化馆百姓剧场拉开序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浙江好腔调”的饕餮盛宴。
演出在序曲《戏韵流长》中拉开序幕。↑↑↑
风趣幽默的姚剧《卖青炭·朝奉吃菜》首先登台亮相,展现了余姚人的生活特性及特色菜肴,将当地的人文风情徐徐呈现。↑↑↑
永嘉昆剧《双义节·审玉》传递着忠孝节义的传统文化内涵,韵味浓郁、表现力丰富,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效果。↑↑↑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莺演绎的新昌调腔《铁冠图·煤山》,高亢激昂的唱腔展现了崇祯帝穷途末路时的悲愤之情,“背身踢靴”的表演技艺更是惊艳四座。↑↑↑
台州乱弹《我的大陈岛》,古典和现代结合,再现大陈岛“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抉择与考验,爱情与希望,艰苦与挑战,在这美丽的海岛上轮番上演。↑↑↑
诸暨西路乱弹《抖狮结义》讲述着关于人间真情、家和业兴的佳话,该剧集合了西施传说、西路乱弹、草塔抖狮三大国遗项目,极具地域特色和剧种特性。↑↑↑
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唱作俱佳,将主人公陈凤生矢志不渝跟党走,甘洒热血救中华的共产党员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各个剧种同台演出,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精彩的演绎贏得了阵阵掌声,台上台下互动热烈。↑↑↑
与以往演出不同的是,此次演出还穿插姚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
新昌调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章华琴↑↑↑
诸暨西路乱弹《抖狮结义》组织者卓秋萍三人的专访。↑↑↑
他们将自己在非遗传承时的感悟心得细细道来,令在场观众感动钦佩。
“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省是戏剧大省,是“南戏”的诞生地,也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复兴地。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中,浙江有24项,省级以上(含)非遗名录中传统戏剧类项目共58项,涉及76个保护地。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创新传统戏剧的保护机制、保护途径和保护载体,有效改善了传统戏剧项目的存续状况,影响不断扩大。实施全省传统戏剧发展“五个一”计划,即成立一个院团,每年原创一部戏,每年复排一部经典戏,培养一批骨干人才,打造一批基地,推动省传统戏剧在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