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北京湿疹医院那里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文丨王亚楠(方塘智库诗酒文化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惊梦》

——明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最美的爱情是冲破任何阻碍的双向奔赴。

四百多年前,恰在花园内,一位风度翩翩的书生柳梦梅与才貌端妍的杜丽娘邂逅,书生折取垂柳半枝,邀请丽娘为其作诗,“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二人情意相合,魂牵梦萦,不能自拔。

丽娘香魂惊醒,不见书生,那如痴如醉的爱恋,不过是南柯一梦,回到香阁,日夜思梦中之事,不曾放怀,直至伤情而死。弥留之际哀求母亲将自己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并让丫头春香将其“春容”,也就是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便香消玉殒了。

柳梦梅上京赶考,在太湖石底捡到丽娘画像,恰巧又住在丽娘的埋葬处,夜里与丽娘的魂魄幽会,后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又经历一番波折,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正如该剧《题词》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最近无事时,喜欢听各种戏曲,有昆剧、黄梅戏、越剧、京剧等等,突然听到了梅兰芳先生唱的昆曲《游园惊梦》,就被那婉转悠长的声腔深深吸引,自己便沉醉在那个浸润着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当中。

《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与元代众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的剧坛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现象,在明代剧坛上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当属汤显祖。

有一些中外的学者还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戏剧史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些美国学者十分赞赏《牡丹亭》,将其列为世界百部经典名剧中的第32部。

上文选自《牡丹亭》(《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这段曲词出自第十出《惊梦》。《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主要描写了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晚年自号茧翁,生不逢时,仕途坎坷,屡屡受挫。他出生在明代的中晚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时朝廷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皇帝不务正业,朝中宦官专权未息,内阁党争不休,边患频繁,社会十分不稳定。

汤显祖年少便有才华,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14岁补为诸生,21岁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了举人。年纪轻轻的他先后印行了《红泉逸草》《雍藻》和《问棘邮草》三部诗集。

为什么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汤显祖在仕途上会受挫十载呢?其中确有原因。

据说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曾两次让汤显祖为其儿子陪考,并许诺让他高中。但刚正不阿的汤显祖每次都果断拒绝,并自谓“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邹迪光《临川先生传》)。一直到张居正病故后,汤显祖才得以入进士行列。

进入官场的他,并没有步步高升,一帆风顺,而是长期屈沉下僚。他上感于官场腐败,下感于社会黑暗,再加之孩子的先后夭折,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与刺激,于是就在万历二十六()年辞官,归隐临川玉茗堂之中。

汤显祖最为出名的剧作就是“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是其最为得意之作,他曾自己评价: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汤显祖曾说,《牡丹亭》一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但是与该剧较为接近的蓝本,还是明代的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话本中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喜结连理的喜剧。但汤显祖是点石化金的圣手,他将男主人公社会地位下移为穷酸秀才,甚至连北上赶考的盘缠都没有。话本中的双方父母答应儿女的婚事是何等的爽快,但在剧中,想让杜太守承认来路不明的女婿简直比登天还难,双方的矛盾十分突出。除此之外,剧中还塑造了许多新的角色,比如思想陈腐的陈最良、美丽的花神、疼惜女儿的杜夫人等等。读完剧本,满口留香,深深地陶醉于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美好的春光无人赏,似锦的繁花已开遍,但都付与这破旧的断井颓垣。美好的时节,充满生机的景物,却如此的令人无可奈何,令人欢心愉快的事情究竟哪一家才会有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我这深闺里的女子太辜负这美好的春光了。”

《惊梦》这场戏是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礼赞,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庄严美妙的仪式感。二八的年龄,从未踏入过自家的后花园,为了这次游园,杜丽娘精心打扮,极尽千娇百媚之态。“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她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春闷万种,步入花园,还真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那姹紫嫣红映入眼帘,丽娘的心扉一下子就被打开,顿生大梦初醒之感。看着这些娇艳的花儿都已开遍,但却无人欣赏,都付与了那些破落的断井颓垣。可见她没有一味的流连于美好的春色之中,而是预判了这些花儿未来的命运走向,不免生出了惜春伤感之绪,联想到自己“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偶,诚为虚度青春。”颜色如花,命运就像是一片漂浮的落叶。这不仅仅是对春光之美无人赏识的叹息,更多的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喟叹。

晋宋时期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写道:“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不能双全,也暗示了这美好的春光与丽娘黯然的心绪之间的不和谐。明媚的春色并没有让丽娘容颜展开,反而加重了她的伤感。现实的无可奈何、青春的无限苦闷使得她对自由和爱情更加向往。在这里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困境,情绪由入花园前的高涨转入低谷,但她仍不忘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美景,不愿辜负这如许的春色。我们从中不难窥探出丽娘内心深处的期许和渴望。

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惑,苦闷和春情,只能在梦中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去体贴关怀,有手持柳枝的书生柳梦梅来拨云化雨,再有花神来保护辅助,待到情满之际,一片落花惊醒香魂,这些情节的设计真是充满了美妙的仪式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曲词,不仅仅描写美好的景物,其中还包蕴着丽娘的惆怅无奈、春情幽怨,表达了杜丽娘青春易逝的感伤,对爱情的向往、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的渴望,并且此曲控诉了封建家庭和礼教对少女美好青春的无情摧残。

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都在循环播放昆曲《游园》,听之,流丽悠远,柔情百转。现在我们就简要谈一谈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昆山县,誉为“百戏之祖”,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其主要是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曲词典雅,腔调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脱颖而出,流传广远。在明徐渭的古代戏曲理论专著《南词叙录》中写道:“唯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嘉靖中叶,魏良辅旅居江苏太仓,经过十年多的钻研和创造,与当地的一些戏曲家成功改革了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这时的昆山腔融合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北曲音乐在内的新昆腔。昆山腔也就雄踞四大声腔榜首,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与推崇。所以明嘉靖后的大多数传奇剧本都是为昆腔而作,或尽可能向昆腔靠拢。

梁辰鱼作为魏良辅的学生,成功地创造了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浣纱记》,这是一部具备开拓意义的昆腔大戏。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的剧种,称为“官腔”。

后来昆曲逐步发展,从演出形式来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以生动的内容,细腻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乾隆末年,在北方的昆曲的优势地位让位于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

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乾隆年间(-)除昆腔以外的地方戏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包含梆子、皮簧、弦索等新兴剧种。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当时奉昆曲为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当我们沉浸在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生死恋歌中时,不妨配上一首昆曲,感受那无以言说的浪漫与缱绻。

来源:世说新语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河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