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与绍剧江南文化中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的

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8_1/
“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十八相送》。这段朗朗上口、悠扬婉转的男女对唱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一段越剧折子戏。我的家人喜欢越剧,从小耳濡目染,也培养了我对越剧的感情。越剧柔美、细腻、儒雅,唱的多是儿女情长、才子佳人的故事。01越剧与绍剧的诞生越剧诞生于年的浙江嵊州,是一个代表浙东地域文化的剧种,其最初的演出形式和内容都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有关,同时受绍剧、昆剧与话剧影响,即表演艺术上借鉴绍剧与昆剧丰富多彩、严格规范的表演方式,又向善于革新的话剧学习表演艺术。越剧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等几阶段,从乡村走向都市,走红于上海。但同为绍兴地方戏的绍剧却是粗狂豪放、高亢激越,铿锵有力。鲁迅笔下的社戏,一般认为就是绍剧。《阿Q正传》中“悔不该酒醉懵斩了郑贤弟”即来自绍剧《龙虎斗》。据说明嘉靖年间,秦腔自西北方向流传到绍兴,并与余姚腔融合形成了独具绍兴特色的“绍兴乱调班”,后来昆曲流行,继而乱弹传入绍兴,到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绍剧演的都是一些古典剧目,并非感情戏,而是大多表现为朝廷里的忠奸斗争、征战杀伐的故事,如《通天箫》、《龙虎斗》、《轩辕镜》、《朱砂球》、《斗姆阁》、《七星剑》等等;绍剧中还有一些有名的鬼戏,如《女吊》、《男吊》、《调无常》等,与当地的祭祀等民间风俗有关。绍剧的音乐,粗豪激越,慷慨奔放,体现着“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王思任上士英书》)的特征,观众看的是武功和身段,能吸引较多的男性观众,而越剧的受众面则是女性居多。如果说绍剧是武戏,越剧即为文戏。02风格迥异的剧种,与从业者的出身有关同一地方出现两种风格迥异的剧种,是不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性格?越剧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每年春晚都能看到,并拍成越剧电视剧在央视播出,说明越来越受欢迎。越剧现在已经成为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带普及,甚至走向全国。而绍剧始终囿于绍兴这个地区,可能是太铿锵有力,少了些韧性,融入不了外地文化。现在绍兴当地还有这样的风俗:有人去世,家人要为其做“道场”。其中所演奏的音乐就是绍剧。那绵长激越的腔调,听了让人愈发悲凉与伤痛。《地理志》中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而越王勾践的精神可能也是一个佐证。绍剧如此刚硬,这要从它的从业者说起:解放前唱绍兴乱弹的人基本上都是社会最底层被视为“贱民”的“堕民”。堕民原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驻在南方的蒙古军队(包括色目人)集中在一起居住,贬为堕民,不准他们与一般平民通婚往来,并且规定他们世操贱业,不准参加科举,亦不许进入上流社会。乱弹实际上是受蒙古族的音乐影响很深的一种声腔。这就和堕民的由来有密切的关系。高亢的唱腔应该是堕民们在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一路走来,绍剧受越地文化的影响,充满了刚烈豪迈的气概,就像是励志发愤的越王勾践或是慷慨悲歌的秋瑾女侠,反映了奋斗不息的绍兴人的性格。越剧得江南之灵秀,她的发展,大部分是依托于当时上海滩这个兼容并包的城市。上海是座“洋气”的城市,这洋气,代表着时尚、先进,也代表着开放与创新。侵润在这样的城市文化中,它的成长与发展也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在所有的地方剧种中,越剧几乎是汲取都市文化的养料最多的一个剧种。越剧在进入上海的百年内,毫不保守,不断进行改革,从器物层面的声光电——西洋乐器、写实布景、新潮戏装、大场景,演出主体的调整,到体制和思想上的对时代精神的追随,处处体现着“洋气”,这是一般的地方剧种所不具备的特质。在语言上也尽量以江南的“官话”为背景,接受度非常高。单以越剧改革这一事件而言,只能在上海发生,也只能在上海完成。从地理意义上说,越剧的家乡在浙江,但从剧种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来说,越剧是正宗的“上海制造”品。越剧在形式上的时尚嗅觉,以及骨子里对时代思想的积极参与,贯穿了越剧在上海的百年演变史。越剧的发展,是汇百家之长。但是越剧的发展历史短,必然要向其他剧种获取经验,首先是向绍剧这位本地大哥学习基本的表演动作。尤其是女班大量涌现后,很多科班都聘请绍剧艺人执教基本功和武戏,甚至同时唱绍剧,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等在科班都曾向绍剧师傅学戏;越剧男班的唱腔起初没有丝弦伴奏。越剧的唱腔比较委婉抒情,但抒发激昂慷慨的情绪就显得缺少表现力,于是便向绍剧的曲调学习,如徐玉兰的《北地王》“哭祖庙”、袁雪芬的《秋瑾》“东渡”,都吸收了绍剧的音调。越剧老生的唱腔,不论是张桂凤、徐天红还是吴小楼、商芳臣,更是从绍剧的主要曲调[二凡]中吸收了旋律和节奏,适当变化,与小生、旦角的曲调形成对比鲜明的音乐色彩。袁雪芬演出《祥林嫂》时,在“青青柳叶蓝蓝天”唱段中还吸收了绍剧中的[三五七]曲调,使唱腔音乐既符合人物心情又富有地方气息。03越剧与绍剧的未来这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的两种唱腔,构成了特有的江南文化。耐人寻味的是,历史比绍剧短、家底比绍剧薄、进上海比绍剧晚的越剧却后来居上。这种赶超,指的是剧团数量、剧场数量、观众数量,实际上就是在戏曲市场的地位、影响和占有量。甚至剧种的名称都反映了这种变化:最早是绍兴大班称为“越剧”或“越戏”、“绍兴戏”,因为它是绍兴地区的第一大剧种,有最强的代表性。年6月22日,“小歌班”艺人初进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时,广告上用的名称是“越郡班绍兴戏剧”,由于“绍兴戏”历来指绍兴大班,“大世界”老板要求改名。“越剧”这名称,虽然年就见诸男班演出广告,但它被公认并通用,是年以来女班蓬勃发展之后。演出市场竞争促进了剧种的嬗变,越剧由于更有创新精神、更有活力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更多观众的观众和市场份额。写在最后:中国戏剧史上有趣的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大剧种都是背井离乡,最后都在异地开花生根。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座宝库,它根植于民间,成为文化的载体。但从目前来看,地方戏曲却面临着严重挑战,很多剧种面临着衰退与低迷的现象,甚至濒临灭迹,它们所蕴涵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将随之失传。我想戏曲本身也应大胆改革创新,加入时代的因素,也可以走入高校,以她独特的美,感染年轻人,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才有机会得到创新与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开发,这将有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