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从听越剧开始,到处都能听到这一句,我在想: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太多了,宝哥哥怎么接得住?
越剧的传统剧目固然经典,但也不能老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越剧需要改革,越剧需要创新,越剧需要发展。
现在越剧处于低迷期,不能只吃当年大师的剩饭。
上世纪四十年代越剧就迎来了大改革。先有姚水娟,后袁雪芬,现有茅威涛,一步步把越剧带进了大众的视野。
一、越剧皇后姚水娟,越剧改革的先驱
越剧皇后姚水娟早在年就认识到:单靠老戏难以度日。她锐意革新,聘请樊篱(迪民)为专职编剧,上演了含有抗战意识、伸张民族正气的《花木兰》,并打破越剧只演老戏的保守路子,引起舆论界重视。
新编剧目由此一发不可收,很快成为越剧舞台的主体。接着又出演《西施》《貂蝉》《天雨花》《孔雀东南飞》等新编剧目,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知识分子们甚至把莎士比亚等的西方作品搬上了戏曲的舞台(如《王子复仇记》源自《哈姆雷特》、《铁汉娇娃》源自《罗密欧与朱丽叶》。
新编剧目之多,在各戏班中占首位。尤其是《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等上座率极高。《泪》剧连演80多场,创造剧界连演的场数之记录。在当时她的声名之盛达到顶峰,成为改良越剧的代表人物。
二、越剧大师袁雪芬,改革的中坚力量
根据陆游、唐婉故事改编的剧目《断肠人》正式上演,在塑造主人公方雪影时,袁雪芬借鉴了葛利亚·嘉逊在影片《居里夫人》中的表演方式。从该剧开始,越剧开始完全实施剧目制。
年,袁雪芬为首的“雪声剧团”演出改编自鲁迅小说《祝福》,由南薇编剧的《祥林嫂》。这成为了越剧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似的事件。
现在戏曲处于低迷期,比不上建国前后以及文革后七八十年代那个黄金期,但也绝不是只在吃当年大师们的剩饭,今天依然有人民喜闻乐见的新戏迭出。
近年来一些编剧为振兴越剧辛勤耕耘,因而这时期新编剧目空前增加。如在浙江,古装戏有《汉宫怨》、《金殿拒婚》、《红丝错》、《梨花情》等;近代、现代戏有《复婚记》、《巧凤》、《金凤与银燕》等。在上海有《汉文皇后》、《光绪皇帝》等历史剧;南京有古装剧《莫愁女》等。
南戏新编系列《荆钗记》、《洗马桥》等一批名剧推向了社会。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还不断创作摄制了《天之骄女》、《汉武之恋》、《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越剧电视剧。
还有《步步惊心》、《甄嬛》这样的流行小说/电视剧改编的新编剧目,是不是没想到呢?
三、越剧艺术家茅威涛,越剧改革的新力量
茅威涛或许可算当今越剧界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了。师出尹派的她不仅继承了尹桂芳潇洒独特的唱腔,在继承中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被称为“茅腔”。
更继承了尹桂芳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甚至因此还被同行褒贬参半地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改革家”。
直至前不久引起不小争议的新版《梁祝》,每一部作品中,她总是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尽管所有的舞台试验几乎都是毁誉不一,但这些年的越剧改革之路,她走得执着、从容而坚定。
有人说她是尹派的叛徒,茅威涛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这一度沸沸扬扬的对尹派“忘恩负义”的质疑。这些年来,对于这位越剧界的风云人物,质疑之声屡屡不绝,茅威涛总是笑称自己“人到中年,不会再去愤怒,而更多地学会了平和”。
面对越剧观众大量流失的严酷现状,茅威涛提出了改革——她想让越剧“都市化”。
从剧种的发展需求看,越剧现现代戏的编排,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越剧是善于演才子佳人戏的知名剧种,现代戏的涉入不多,女子越剧演现代戏更是充满挑战。
戏曲不仅能够跨越,而且可以兼美。没有谁的路是被先天划定的,人如此,戏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