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既然来了,就入乡随俗吧

作为一个外乡人,常常谨小慎微地想隐藏起外地人的直率,努力想融入江南这个人文环境不错的旖旎地方。可年青的时候,说话处事的形式,总掩饰不了张扬、不羁而难以管束的个性。

在正式场合,我不习惯别人在介绍我之后,加一句,外地妹子呀。然后会引来异样好奇的追问:哪里人呀?怎么来这里了?我通常淡淡敷衍一句,为了生活呀。

是呀,本位主义是惯性思维,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时候,对外地人的排斥和不信任心态还是偶尔会作祟。所以,在别人的地盘生活,还是要遵从人家的地方风俗才算入流。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我并没有很深刻的研究。也许我并没有特别强烈爱家乡的情结。理由是我基本每年都会回去探望父母,何况出来这么多年了,故乡的记忆都在慢慢远去,最初的思乡情绪也被生存压力碾压,家乡渐行渐远。每年一次探亲,总是来去匆匆,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祭奠思乡的情怀。

但是,作为生活在江南的外乡人,我脑海里必须对老家有个不太清晰的轮廓,以备别人盘问的需要,能够数出层出不穷的家乡名人,可以和别人聊天。可说多了,发现架不住现代浮躁人心的审美疲劳,觉得还是不说为好。

如果碰见感兴趣的询问老家如何,我会强调老家人的聪明、好挑战、敢为天下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的多重性格,历史的多暴动和起义。说不清楚的时候,我就非常简洁介绍说,那是个出领袖和土匪的地方。

到了江南后,因了入乡随俗融合的需要,有时候也会去了解江南人的性格品位。没有来之前,便去查阅资料,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

得知江南素来是繁华之地,牛人数不胜数,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不仅出了孕育出如鲁迅、矛盾、金庸这类大文豪,还以宽厚的臂膀和温暖,让许多文化名人心灵得以栖息。唐代的张志和,近代的袁枚、龚自珍、胡适和徐志摩等,都极具江南文人特质。

论性情,江南人生性温柔,鲜有暴力事件,生态环境不错。和外地人有了矛盾后能动手绝对不对口,面对面公开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比,浙江人循规蹈矩多了,有矛盾也绝对不公开化,背地里暗暗较劲的多。

小时候在老家,感觉江南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印象仅仅停留在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我从书本上获得的粗浅印象是:男人会花港观鱼,吟诗赋词,摇着檀香扇喝龙井。女人则为娇小玲珑,西子泛舟,弹着琵琶唱越剧。江南绝对是出美女的地方,一个西施足以说明问题了。

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后,会和朋友调侃说,怎么满世界找不到柔情似水的江南美女,看见的也是粗声说话、大碗喝酒的悍女呀,话一出口,被群起攻击而落荒逃跑,从此也不敢轻易胡说八道了。

记得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西湖美景,不知道老师那时候有没有来过西湖。听得我们如痴如醉,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无比憧憬。书法课上,老师要求把“杭州西湖”四个字做了练笔的帖子,每人用宣纸写了若干个,再交给老师打分。

我的毛笔字总是练得不好,但喜欢把西湖的湖字最后一笔拖得老长,象彗星的尾巴。老师问我原因,我就说,那是一条去西湖的路,老师会心笑了笑。

若干年后,当我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来到杭州游览的时候,站在西湖边上,看见江面的粼粼清波,想起童年的趣事,记忆还是很清晰和温暖。后来我又找了机会陪父母来这个人间天堂游玩,一家人在西湖的江面泛舟的感觉真好,有岁月静好的满足。

有一年春节,我陪远道而来的堂姐去西湖游玩,在游览车上,我用数码相机为堂姐拍了多张以西湖做背景的照片,然后又用了3个小时,把照片上传回到她的电脑上,让她回去有和同事吹嘘浙江之旅的资本,让老家人感性认识西湖。听说,她的同事看了漂亮的西湖风景照片后,都神往说,一定要来西湖看看。

话虽然如此说,但作为外地人,生活中的种种不协调,还真要自己努力适应。语言大概算是最大的障碍。一直以来发现自己接受方言的能力真的不行,初来此地,连一句本地方言都不会说。听方言的时候,还要全神贯注才可以听懂个七八分,稍微分神,就跟不上话头了。

有一次,同事的4岁小儿突然抓着我的手急呼,我要方嘻嘻,放嘻嘻。我半天没有弄懂方嘻嘻是什么东西,又拿玩具又拿零食来哄他,无效。直到他最后放声大哭,引来了他的妈妈,一看,裤子都已经湿了,才知道他要尿尿了,又怕尿湿厚厚的裤子妈妈不高兴,憋急了才求助在旁边的我。看着可爱又无辜的小家伙哭得那么伤心,我实在尴尬不已。

另外,外地人的为人处世总是显得另类。在这里,外地人被打上这样的烙印:敢说敢作敢为,不内敛。率性而为让我在现实里碰了不少钉子。在江南这个出名的温柔之乡,凡事图的是个不愠不火,讲究的是平和,年青时候的我,风风火火、容易冲动,确实不太和谐。

屡次碰壁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个不成文的规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能够多说宁愿少说,能够少说绝对不说,以免祸从口出,沉默是金,仁者无敌。

写此文的时候,还真有种种担心,怕读者骂我井底之蛙,骂我狂妄自大,以区区一个小女子的小视角,居然敢去评论这么大的论题。

好在,多元化的时代,人们视角是慢慢开阔起来,判断事物也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整个地球都同村了,海纳百川是常态。

写此文的目的,只是想打开一扇小小窗户,看看别样的风景,人为缩短一下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心理距离,既然来了,就入乡随俗吧。

你在他乡还好吗?吾心安处即为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