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就是靠唱段来展示人物的,这是对戏迷而言。他们就是靠唱段来了解人物,了解剧情。
专业的演员会说是主要用唱腔来塑造人物。
唱段的美丽也成为越剧传唱发扬的一部分。
当然现在的越剧并不如从前那么家喻户晓。
以前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代,也是越剧宗师徐玉兰年轻时,她一开始是为越剧十姐妹之一筱丹桂来配小生。
一曲《是我错》,传唱度广到什么程度?
那时候主要是去剧院看戏,然后大家哼唱交谈,还有就是电台,就这样的传播媒体。
有一次徐玉兰唱得太累了去看医生,医生居然跟她说,再不让你休息,那是千错万错是我错。当着她的面,唱起了她的流行唱段。
著名香港影星夏梦也拍过越剧电影,其中《金枝玉叶》就是越剧《打金枝》,她是和越剧演员丁赛君合演,当然配唱是越剧宗师袁雪芬的大弟子朱东韵。
现在看越剧《红楼梦》的电影,就会发现她们的表演动作幅度都不大,但是很丰富,一些细微的表情变化传递得非常到位。显得特别有规矩,也有书卷气。
对比一下金庸最喜欢的《神雕侠侣》,也就是陈玉莲的版本,也是这样的,表情幅度不大的,但是表情丰富传神。
小龙女是这样,黄蓉也是这样。
这也难怪,小龙女也是一派掌门,黄蓉更是当帮主多年,怎么可能不懂规矩?
这也许就是当年的表演,传递着年代感,和对规矩的接受以及文化的沉淀。
有了功底,再去看表演,会发现特别有层次。
所以现在再看其他版本,会觉得有的不像掌门样儿,有的更是表情夸张,动不动就脸色大变,显得肤浅了。
而《天上掉下林妹妹》这一场的开头是宝玉登场。
徐玉兰老师说她是动脑筋设计了贾宝玉拿着小玩意儿挥挥甩甩进入画面,显得很有动感。
他本来就是小孩子。
而这个开场也被林青霞、张艾嘉版本所沿用。
抖音里都看得到林青霞与王文娟先生的合影,也有年代了。
原著中提到宝玉说过“神仙似的妹妹”,于是这一段就来了一个“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唱词大家都耳熟能详:
宝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娴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玉: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宝玉一进来就看到林黛玉,电影中他是顿了一顿,然后不自觉地嘴角含笑。而林黛玉也是一派真诚,含笑看着他。
这是非常天真的两小无猜。
电影中结合场景以及服饰,完全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写意的特色。
尽管演员的年龄和原著有出入,可又有什么关系,完全可以忽略。
两位宗师的表演完全就是小孩子之间一派纯净,年龄只是增加了淳朴,反而显得更为纯粹。
王文娟先生生活中也是简单平实的,抖音里还可以看到她九十多岁高龄,还在学弟子的走路。
有一次她跟爱徒王志萍说,王志萍早就是“小王文娟”了,在她面前还是个孩子。
那时候王志萍和郑国凤在拍摄越剧《红楼梦》,王文娟老师就当众说,王志萍会演,唱得也还可以,只是现场的手机一直在响,这样会无法投入人物创作中。
她说得平实朴素,就是家常用语,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
王志萍神情专注而温柔,一边听一边点头,她表示接受。
艺术创造是讲究一个“纯”字,王文娟先生不但做到了,还在维护和追求这个“纯”字。她本身就有质朴之美,这种质朴也贯穿着她的王派唱腔,以及表演艺术上。
看过原著的会知道黛玉初见宝玉,她是——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而宝玉则是——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吃了一惊其实是内心震动更大,在越剧里面,黛玉的表情还是幅度不大,却佐以身段,黛玉几乎是跑了个圆场。
但是两人的情感是默契而一致的,于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就在表现这种和谐默契,相见欢,仿若见到旧时友的情愫。
文学也被称为人学,表达的就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感情。
金庸也说过,现在人类的感情和《诗经》时代其实是相差无几的。
过去的人还不识字呢,可不管识不识字,情感都是共通的。
越剧正好是很好地融合了这一点,不管识不识字,都可以听得懂所要表达的感情。
而且这份感情纯真质朴,看到了心里就舒服了。
因此会被传唱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