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到外祖母时,贾母就把身边的二等丫鬟名唤鹦哥的,改名紫鹃,拨给黛玉使唤。
紫鹃和袭人、鸳鸯一样,和宝玉是一起长大的。
这些年来陪着黛玉,她是最懂黛玉的心。
黛玉和宝玉其实很像,都是性灵中人,还都在叛逆。
黛玉爱得越纯,心中就越没安全感,她的人生支柱全倾注在这份爱情上,自然是失衡的。
所以她不顾宝玉压力重重,尽爱抠小性子怄气。
袭人自然看不惯她,一来分了宝玉的心,二来还给宝玉添乱添烦恼,还嫌麻烦不够多呀!
可黛玉就是要闹,她为的是她的一颗心。
她这颗心宝玉懂,紫鹃更懂。
黛玉受情绪影响,没看清的事情,紫鹃倒是帮她看清了。
所以有了《劝黛》一折。
当然《劝黛》还在紫鹃试探过宝玉之后,不过电影里是把《劝黛》的唱词挪了一点在提诗帕的时候,所以提前欣赏《劝黛》,林妹妹在大观园里太孤独了,总算有一个知己丫鬟在身边,也算是给她一点安慰。
紫鹃唱:
你是少兄弟没父母,
全仗你自定主意自张罗。
春风会吹老梨花脸,
光阴它轻轻在溜过。
天底下王孙公子沙般多,
都是那三妻四妾朝秦暮楚。
我是相敬如宾的见得少,
弃旧恋新看得多。
真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
难得知心人一个。
你和他一桌子吃饭一凳子坐,
性情脾气摸得破。
啊姑娘啊,眼前有人不张罗,
你还点起灯笼找哪个。
这一段有丫王之称的孟莉英老师,一路唱下来,情感充沛,唱词又在理,大家都喜欢听这一段。
林黛玉却又羞又恼,大发娇嗔,张口道:
死丫头!你疯了。
唱:一张小嘴开了河,
絮絮叨叨把牙齿磨。
白:你若这样,我就不敢要你了。
唱:把你退还给外祖母,
免得你在我耳边唱山歌。
黛玉又是念又是唱,说的全是家常话。
紫鹃还赌气呢,说了一句:姑娘!我说的都是好话,你又去回禀作什?何苦回禀老太太,叫我吃了亏,又有什么好处呢?
黛玉来了一句:好妹妹!你累了一天,也该去歇息了!
说明黛玉全懂,她本来就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人,紫鹃回应:我这就去。
名虽主仆,情如姐妹,既不失分寸,也知道什么时候该争则争。
原著里这一段也是极美——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黛玉啐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黛玉听了,便说道:“这丫头今儿不疯了?怎么去了几日,忽然变了一个人。我明儿必回老太太退回去,我不敢要你了。”紫鹃笑道:“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何苦回老太太,叫我吃了亏,又有何好处?”说着,竟自睡了。
紫鹃一句“我说的都是好话”,又来一个“竟自睡了”,活脱就是大丫鬟司棋以及得宠的丫鬟晴雯的嚣张气焰。
但紫鹃不是在欺负人,而是真心为主子好,是用心在帮主子的。
于是原著中接下来是——黛玉听了这话,口内虽如此说,心内未尝不伤感,待他睡了,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
这几行字,越剧用了一个美丽动听的唱段来表示:
好紫娟,句句话儿含意长,
她窥见我心事一桩桩。
想黛玉寄人篱下少靠傍,
还不知叶落归根在哪厢?
老太太虽然怜惜我,
总不是,可恃宠撒娇像自己的娘。
舅父母是宾客相待隔层肉,
凤姐姐是里面尖来外面光。
园中姐妹虽相好,
总是那各母所生各心肠。
知心人只有宝哥哥,
从小就耳鬓厮磨成一双,
几年来,心贴心儿把日月过,
情深似海难测量,
因此我愿为春蚕自作茧,
我为他日吐情丝夜织网。
心中事,牵肠挂肚推不开;
好姻缘,又似近身又渺茫。
若说今生没奇缘,
为什么合一个心肝合一副肠?
若说今生有奇缘,
为什么隔一座高山隔一堵墙?
不由人痴痴想,
我只有心坎里深把哑谜藏。
这一段唱尽显了黛玉的聪慧和痴情。
聪慧的是她看明白了园中每一个人,知道哪些是应付场面,哪个是真心贴肉的。
而且她明知道是“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还愿意付出真心,而且痴情不悔。
这是需要勇气的,也就难怪她极度不安。
未必是全然因为她自卑,而是有几个是真正帮她的人?
所以她提到了母亲,“总不是,可恃宠撒娇像自己的娘”,如果她的母亲贾敏在世,她出面为爱女做主,情形又不同了。
所以说她不敢寄望,又忍不住期盼。
难怪她会使小性子那么作,本来就是矛盾而纠结的心思,所以看得懂的人,着实难得。
孤立无援,命运不受自己掌控,她又体弱多病,敏感多愁,确实无奈得紧。
这看不见,摸不着,牵扯柔肠的情丝是把她折磨得很辛苦。
可在煎熬中,那一份纯真的恋情,还是透出一点甘甜来,成为她的冀望。
她还是希望有人可以帮她一把,就像她在《葬花》时那种惺惺相惜,感怜同命,去把美好的事物,做一个妥善处理一样。
可是《葬花》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美丽而带着浓郁的悲剧色彩,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观众看。
于是《葬花》的一幕成为很多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经典。
很多朋友看《葬花》,是感怀其美丽而悲抑,其实它还有积极的一面,这积极的一面,如果怜取出来,放大来看,那是很有意义的。
读小说也好,听作品也好,固然要感受其美丽动人的一面,同时也要汲取有营养的一部分。
有时候可以不用管作者是怎么表达的,原著的交代是什么,就单纯以读者的立场去辨析,去解读,还是有一番体会的。
这时候虽然和原著产生了差异,却在和原著在交流,这也就是鉴赏。
好的作品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品析来,由此作品活了,读者也和过去不一样了。
彼此都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有了新的意义,这不就是赏读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吗?
明天开始一同欣赏《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