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始于“团圆”,悲剧终于“担当”。福建日报通讯员蒋芃摄东南网4月24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蒋芃记者杨李超)从福州白马河畔的芳华剧场,到邕江边的南宁剧场,这段公里的路程,陈丽宇走了近30年。始于本月13日的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随着各台大戏的上演而渐入佳境。22日晚,由福建省文旅厅、省文联、省剧协和福建省芳华越剧团选送,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尹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丽宇以参评剧目《团圆之后》绽放申梅舞台。打动现场观众的,是闽韵经典,是尹韵芳华。《团圆之后》:既传统又现代提起《团圆之后》,戏迷们当不陌生。它是已故闽籍戏剧大师陈仁鉴的经典代表作,年被选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剧目晋京献艺,被田汉誉为“继《十五贯》以后戏曲剧目改编整理的又一胜利,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的又一胜利”。更为人称道的是,年,受周恩来总理关怀指示,莆仙戏《团圆之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成为新中国福建戏剧的代表性剧作。虽然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但经典之作的价值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转而减弱。此次芳华越剧团重新创排越剧《团圆之后》,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方朝晖进行移植改编,并由著名戏曲导演韩剑英坐镇舞台调度。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在南宁,观众看到的《团圆之后》充满了探索性——以现代“黑匣子”剧场为框架,在传统一桌二椅的舞台结构上,全剧尝试以物喻人,红黑灰三道不同颜色的纱,将不同时空的人物黏合到一起,让主人公施佾生一家的悲剧集中外化于观众眼前,从容、精准地填满了舞台空间。作为一出带有西方古典悲剧意味的中国戏曲作品,《团圆之后》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教子成名”的外壳下包裹的,是对人性人情的解剖与关怀。“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大团圆竟成为大悲剧的发轫与开场,大起大落、充满突变的剧情将主人公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阐释得淋漓尽致。尹派:入闽60年的一份厚礼年,一代越剧宗师尹桂芳率领她的芳华越剧团来到福州,大树南迁,为八闽播撒下越剧艺术的种子。越剧中,女小生堪称最具代表性的行当。越剧女小生的唱腔具有男性的韵味,又强化了自身细腻、精致的特色。流派纷呈,让越剧逐渐具有全国影响力。其中,尹(桂芳)派是越剧众多流派中唯一单独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始终是最具特色、最受戏迷追捧的。芳华越剧团作为尹派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后继者多以继承尹派艺术为使命,不断探索、辛勤耕作。说起《团圆之后》,芳华与之渊源颇深,尹桂芳曾将其改编为越剧《父子恨》;同时期,尹桂芳的弟子尹小芳在浙江也演出了该剧。在两位先生的推动下,该剧成为尹派具有传承意义、高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代表性剧目。入闽60年来,芳华创排了一大批观众喜爱的剧目,培养了众多优秀演员,使越剧在福建剧坛牢牢扎根。近年来,芳华的每一部重要作品都受到全省戏剧界和戏迷的瞩目。此次移植排演《团圆之后》,剧团还邀请著名戏曲音乐人李燕华、汤小东司职创腔、作曲,由我省舞美领域的中坚力量陈文龙、宋史强、董绘、穆丽华等人担任舞美等设计。多位名家的加盟,前后一年多的倾力打磨,更显《团圆之后》将闽韵与尹韵再度对接、融合的雄心。该剧从福建戏剧中汲取营养,围绕尹派进行的创作,尤其是让尹派小生突破过往“完美男人”的形象,不啻为芳华在入闽60周年之际向流派发展献上的一份贺礼。陈丽宇:越剧名小生福建造众所周知,越剧使用方言唱白,名角多出自浙江,而陈丽宇却是地道的福州人。她的出现和成长,本身就是芳华和尹派播耕八闽的一缕绿意。在央视举办的首届“越女争锋”大赛上跻身金奖,是她艺术上值得铭记的起点。此后,在省文旅厅的关怀和团领导的支持下,越剧尹派进入首批国家级非遗行列,陈丽宇也凭自己的艺术实力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尹小芳,两次就读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戏剧表演和戏剧文学,加上多年舞台实践积累,陈丽宇逐渐形成含而不露、动而不凡、朴实真挚、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在对尹派声腔的继承上,她突出“稳”和“细”,起伏变化在若隐若现间,演唱朴素真挚、含蓄圆润。此次饰演《团圆之后》的施佾生,是陈丽宇艺术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施既是悲剧发生的推手,也是悲剧的主角,可恨亦可怜。为了演绎好施佾生丰富的情感变化,让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鲜活、立体地在舞台上重塑,陈丽宇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寻找人物的内心世界。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团长黄国庆表示,陈丽宇在《团》剧中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得细腻自然,形成了符合时代审美要求、有鲜明流派特色同时拥有个人风格魅力的表演,释放了她近30年的艺术积累。“能遇到经典剧本、经典角色,是我的幸运。”演出结束后,陈丽宇表示,希望越剧尹派的声音能够融入南宁这个“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让观众在欣赏纯粹的尹派艺术之余,能更深地感受到福建经典戏剧的独特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