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曰:“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诸暨人的餐桌上永远少不了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那么让我们深入研究一下大!米!饭!对于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舅二婶来说,他们也许还记得炎炎夏日,跟着父母,用手推车拉着一袋袋谷子,到镇上的粮站去卖粮。这些专属于上一辈人的记忆,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时代里早就不复存在了。嗯?别伤感~没事没事,想了解诸暨粮食的历史,也是有办法的~暨阳街道马村文化礼堂从诸暨市区苎萝山出发,往南十里开外,就是暨阳街道马村。古越国时,这里曾是上大夫范蠡的封地。据说,范蠡的神骑白玉鬃,就是在这里驯养成战马的,后此村得名“马村”。暨阳街道马村文化礼堂——小型粮食博物馆!马村文化礼堂重现了昔日粮站的卖粮场景,把那些留在一代人记忆中的难忘场景,用一种现代的方式,再次呈现了出来。马村文化礼堂,也成了诸暨首个以“粮食”为主题的文化礼堂。为啥马村文化礼堂的主题是“粮食”呢?原来,马村文化礼堂的前身是马村粮站,而粮站的前身则是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常年香客不断,内设有前厅、戏台、天井、后厅及厢房。这座关帝庙,其实也是一个“文化礼堂”,逢年过节,经常有戏班子在此登台献艺,表演越剧、绍剧中的经典曲目,吸引了周围几十个村的村民前来看戏。人是铁,饭是钢。囤积粮食,很有必要!年,马村关帝庙收归国有,改造成粮站。每年夏秋两季稻谷成熟后,附近23个村的农户将晒干扬净的稻谷装上手拉车,拉到马村粮站。售粮车队最长时有两三百米,但大家排得很整齐,一切井然有序。年,市粮食局撤并粮站,马村粮站成为历史。如今村里将占地面积近平方米的废弃粮站改造成为文化礼堂,就是为了让村民们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场所。马村文化礼堂实在令人惊艳,除了粮食博物馆,还有大礼堂、文化讲堂、图书阅览室、乡贤馆、春泥计划活动室等等设施,让村民们每次来到都有新感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实物,风车、售粮证、粮票、手磨砻、藤箩、分样机等,还有一张张难得一见的老照片,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诸暨粮食文化的厚重积淀。礼堂内,关于粮食的历史和故事一应俱全。没赶上粮站时期的小伙伴们可以来文化礼堂好好科普一下,叔叔阿姨们也能在粮食制作的介绍墙面前驻足,细细回忆一下自己和粮食的不解之缘~卖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快来看看专业人士的介绍吧~“那时候交粮的主要品种为粳稻,也称为早稻,四月种,六月熟;籼稻都是四五月份种的,九十月熟。随着体制的改革,交粮由个体到生产队交替进行。农民们一般在夏季基本完成农业税任务。农业税的任务是按亩数计算的。开秤日期一到,粮站便沸腾起来。一大早,那些石萝、麻袋、双轮车、从里到外排起了长龙,嬉笑声、吆喝声响成一片。”经历过卖粮时期,就永远忘不了当时的场景了,直到现在,介绍起来也是毫不含糊。马村粮站可谓一个时代的见证,见证了诸暨的一段粮食发展史。从关帝庙到粮站再到文化礼堂,从演戏场所到粮食仓库再到精神家园,马村这个承载精神食粮和物质粮食的文化礼堂,正在去粗存精中记录时代的变化,完成美丽蝶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看看马村文化礼堂这碗“大米饭”香喷喷特意给你留一口~你还不赶紧尝尝!·END·编辑
今喜据诸暨日报等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