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ft/路头戏”又被称为“活戏”、“水戏”、“爆肚戏”、“提纲戏”、“幕表戏”、“搭桥戏”、“条纲戏”、“山头戏”等,不同的地方剧种有各自不同的称谓。“路头戏”主要是江浙一带对这种演剧类型的称谓。这种演剧类型的戏通常是指没有固定的文字剧本,流传依靠口授,表演依靠即兴,规范依靠提纲,根据提纲所规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分场要求、角色分配等提示来进行现场即兴创造的演剧样式。作为一种以即兴创作为主的演剧样式,看似即兴,而事实上却存在着一定的规范。“凡路头戏,剧情中往往有‘路头’可循”。此“路头”就是师傅为了规范演员的创造与表演所指的路与开的头。于是就有了不管故事的内容,还是讲述的方式与结构,亦或表演中各不同角色的身份表述,四季景色与街景、宫院的描述,不同心情下的情感表述等等艺人们所创造出的为了便于记忆、任何戏皆可借鉴使用的、有一定套路可循的、具有一定创作与使用规范的、长短不同的各类韵文,这类韵文越剧就称其为“赋子”。越剧赋子从大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赋子”(有一定套路的可变化唱段)、“肉子”(固定了的不可变的唱段)及“引子”(人物上场时表明戏剧情境及人物心态的两句或四句诗,亦称“上场白”、“上台引子”),本文主要分析第一种类别,即“有一定套路的可变化唱段”。“赋子”是越剧“路头戏”常用的“程式”。对于“程式”的解释很多,如《说文解字》释“程”为“程,程品也,品者,众庶也。因众庶而立之法则,斯为之程品……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而将“式”直接解释为“法”,两字连在一起则解释为“规程”、“准则”、“标准的方法”;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一定的格式”等。笔者则更愿意从构成戏曲演出全部的框架结构及其构成材料的方向去解释“程式”,既把它视为“方式方法”,也把它看成为“表现材料”。作为“方式方法”的程式指的是在戏曲舞台上,用来规范一切舞台呈现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创作有了遵循的标准,就如教戏师傅指的“路”。而“表现材料”指的是戏曲用来表现生活的各种“套子”,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套路”。本文就是以这样的一种对“程式”的认知,来讨论越剧“路头戏”赋子的结构、内容及运用特性。要说明的是,关于讨论材料的构成。本文讨论与运用的“赋子”数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被记录成书的,共两本,为张继舜收集整理的《落地唱书》与周乃东编著的《越剧赋子》,另一类是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的赋子。尽管大量的赋子已经被文字化,但从材料的来源看,前者均为老艺人的口述笔录,整理赋子所花的时间均长达数十年,后者为田野调查录入,所以还应当归类于“口传”范畴。另外,从作者(笔者更愿意称之为收集整理者)的身份来看,前者两人均为浙江嵊州文化馆文化干部,有较多机会接触民间戏班与老艺人,嵊州既是越剧的发源地,又是当下民营剧团最多的地区之一,材料颇具真实性。从材料的来源时间看,张继舜书中所整理的赋子均为由“落地唱书”转演“小歌班”时期老艺人的口述,时间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而周乃东收集的赋子,基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戏班所用,笔者收集的赋子则是当前民间戏班表演者仍在使用的,应该说材料涵盖了赋子创建时期、成熟与发展时期,能够较好地反映赋子在创作、传承中所遵循的“程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