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戏腔,能否跟上时代的节奏、赢得更多人的
从起初学“技法”,到后来学“方法”,认识在逐渐加深,舞台上的角色也越来越生动。还记得,茅威涛老师在教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前两天亲身示范,之后便开始与大家探讨人物的思考方式、行为逻辑。沿着这种创作思路,我在剧中尝试用肢体动作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融入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努力让角色立起来。事实证明,只有刻苦的基本功训练,才能在舞台上呈现行云流水的美感;只有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才会让戏曲动作更具艺术表现力;只有怀着对艺术的赤诚热爱并付出恒久努力,才能让作品打动更多人。我常觉得,真正吸引年轻观众的,其实是戏曲追梦之心。这是对真的追求,也是对美的热爱。
永远在学习,一直有目标,始终在创造,这是我和同事们的共识。今年是女子越剧诞生百年,敢于创新的特质、深厚的观众基础,让这个剧种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从上世纪40年代的戏迷俱乐部,到如今开始着迷越剧的年轻观众,从不为一桌两椅模式所限的创新,到如今越剧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吸收养分的创造……越剧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在剧场中、在生活里与观众共同完成的。
越剧正青春。把青春的越剧演给更多人看,是我的心愿。我愿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分子,踏踏实实演戏,认认真真创新,以实实在在的好作品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走近文化,努力把火热的“流量”变成经得起时间考验和观众检验的“留量”。
(作者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青年演员,本报记者王瑨采访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