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岙越剧与越剧小镇

越剧与越剧小镇

越剧小镇

在绍兴的夜晚,差不多的广场上都会传来一阵阵的越剧唱腔,婶婶嫂嫂们越来越不怕“难为情”,伸出“兰花指”,做着舞台手势,轮番上场,面对围观的人群,像模像样地唱着越剧调儿。而那些搞流行歌曲直播的却在广场里漫漫淡出。绍兴这地方,在穿流的人群中,哪一个女子不会哼上一二句越剧?虽然与绍剧相比越剧没有那种激昂,但越剧的优雅与圆醇,确实比较润耳。

越剧发源于绍兴的嵊县,有着两百年左右的历史,起初之时是一些困难人家上门乞讨所唱的小调,后来演变成农闲时,搭一个小草台,几个人唱几曲,演一个小折子。以后慢慢地在冬季和春节外出一个村、一个村地挨着演出,挣一些米呀年糕之类的食物。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杭州和上海慢慢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的精髓,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舞台十姐妹”的诞生是越剧兴旺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说嵊县是越剧的故乡,也是女子越剧诞生地。

真正越剧的起始地在嵊县的施家岙村。据相关史料记载,年5月在嵊县施家岙村陈明辉家开办绍兴女子越剧科班。招得十几岁的女孩20余名,教了《拣茶叶》、《绣荷包》、《卖夏布》等小戏及大戏《双珠凤》。三个月后,在住地“串红台”,为女班首次登台演出。之后又教了《四香缘》、《龙凤锁》、《玉连环》、《玉蜻蜓》及《养媳妇归娘家》等。年底,由王金水与金荣水率班抵沪,以“绍兴髦儿戏”之名称演于升平歌舞台。因初上舞台,艺技敌不过鼎盛时期的男班,仅演数场,即转至小茶楼演唱。为扭转局面,科班请来京班的王和千教武戏。勉强支撑三个月后,被迫折回嵊县。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越剧爱好者们重整旗鼓,改进唱腔,增加武戏,再次进军上海,终获成功。

一九四九年后,越剧一度低迷,尤其是禁止古装戏的时期,越剧的声音几乎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电影古装戏《红楼梦》的开映,才使越剧艺术枯木逢春,再一次勃发,随着浙江省和绍兴县的两个“小百花”诞生,越剧的星星之火燎原了半个中国。

越剧小镇

施家岙村的“越剧小镇”,可以说是现在众多的特色小镇建设中主题十分明显的一个。从年12月12日越剧小镇奠基仪式起,短短几年间,嵊州的有关部门做了很多的宣传推介工作,收获颇丰,影响面渐渐扩大。一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人居于一体的越剧小镇诞生了。剡溪之畔,山水之间,剧院、工坊、影视娱乐、艺术家村落,以及农庄的果园风光美景坐落其间。

越剧从这里走出,再回来的时候已然通过艺术、休闲,和科技生活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中创造小镇的文化形态,在剧场舞台上重现小镇的蕴藉风流,重塑文化形态经典,使来访的游客变成家人,全身心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最近终于去成了越剧小镇,其实并不远,绍兴市区驱车出发,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施家岙村隶属于嵊州的甘霖镇,位于风景秀丽的澄潭江下游,靠山面水,距嵊州市区十多分钟的路程。四周青山屏列,剡溪江水如练,两岸古迹迭续。新建的越剧小镇深受“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的人文滋养,是以山水为承载、戏剧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小镇。

越剧小镇

目前建成的越剧小镇还只是个一期工程,以江为界,隔成南北两大部分板块。上午九点半,我们买票、验健康码、测体温,从小镇的正门进入。但见江南古色建筑群,张灯结彩,越剧声起,立即置身于古朴风情之中。左边的“万松蔬苑”,是供孩子们体验农耕生活的地方,不过目前似乎在关停之中。正对面的“戏迷馆”,是供游客演唱越剧和越剧艺术交流的地方。当然,我们随同的也跃跃欲试,试唱了好几段越剧,和声与笑声不断。傍边就是“儿童戏乐馆”了,肯定是培育儿童增加越剧艺术细胞的地方了,这个时段好像正在装修中。

沿着右边的街路进去,正对面是新建的“古戏楼”了,外墙的一幅“舞台十姐妹”演出《山河恋》的旧“广告”似乎让时间退回到了上世纪的四十年代。进入戏楼,一个精致的演艺场所展现在眼前,戏台并不十分高大,木雕精细,配色鲜艳,在灯光的作用下熠熠生辉。观众席分上下两层,下面是软式排座,上面一层是包厢,六根台柱上分别书有对联,其中戏台前左右的台柱上写着“宾朋入座看看听听却能心旷神怡,粉墨登场真真假假均为移风易俗。”一柱为观众而写,一柱为演员而书。

出了楼门,左面是“非遗”的陈列馆,一层是古沉木雕、嵊州竹编、小镇辉白;二层是剡藤纸,围棋与领带等。嵊州的竹编是很有历史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换取外汇的大户。墙上挂着的一件竹编旗袍引起了我的好奇,据工作人员介绍,嵊州有位竹编艺人叫吕建亚,她花了一年的时间,制成了这件特殊的旗袍,这旗袍薄如纸张,做工精细,轻薄透光,触摸非常柔软,几朵漂亮的荷花,远看如出水芙蓉,美极了!她是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

从“古戏楼”出门右拐,是一条具有嵊州特色的商业街了,这里不仅有茶馆、咖啡馆与酒吧,还有客栈,沿街都是嵊州小吃,三界大糕,越嫂春饼,小笼包,甜品屋,一应俱全。我们在“施主年糕饺”店铺前的休息椅上小憩,与店家施老板攀谈起来,他热情好客,免费供应我们茶水。他是施家岙本地人,他经营的几乎包含了众多的“嵊州小吃”,他向我们介绍了正在建造的越剧小镇二期工程,但他也叹苦,因为疫情,影响了生意,虽然每月一千二百元的房租并不贵,但毕竟游客并不多。上午十点,街尽头的一个小戏台,几位越剧演员开始演唱越剧了,游客们坐在沿街的阴凉处,静静地欣赏着纯正的嵊州口音越剧唱腔。

在街的一侧,走上二十余级步道,就可以一览河对面的游览景色了。在对面的青山脚下,几处供游客消遣的场所,掩映在绿色丛中。过河需要走吊桥,桥的两边是粗粗的麻绳打结而成的,桥面有组合木板铺成,比较结实,小心翼翼地过去,没有太大的晃动感,不过尽管如此,仍然有人不敢过桥。我们在“酒里桑园”小坐,因为临近中午的太阳猛烈,不敢造次其它的景点了,只是在路边的青梅园走一走,但见“青梅有毒”的牌子赫然挂在那里,此时的心情有些像青梅一样的酸了!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古时的李白对嵊州尚有如此深情,作为同处越地的绍兴人,去看一看越剧小镇,探究越剧的发源地,补一课传统文化,想必是十分养人的。

孙法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