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与绍剧虽然都是发源于浙江省的绍兴地区的剧种,具有相似的方言和地理、人文环境,但是风格大不相同。其实早期绍剧也叫越剧,越剧到现在很多人都叫绍兴戏。
(嵊州崇仁镇玉山公祠古戏台)
“越剧”这个名称,是十六年一变,变了三遍才定型的。
年诞生时叫“小歌班”(或叫“的笃戏”),
年改名“绍兴文戏”,有大世界主宰黄楚久爲分别(大班与小班),定名“绍兴文戏”,而非越剧,
真正定名越剧是年年前后定名“越剧”
当我把正名的设想向她提出和说明以后,水娟毫不犹豫地说:“我赞成改名,通知蔡先生从明天起,海报和广告改称‘越剧’。”第二天我又写稿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诉观众。以后各报的女子文戏广告便统称为“越剧”,女子文戏这个名词,同“小歌班”、“的笃班”一样,成为历史的名词。——樊迪民
这就是“越剧”名称的由来
而其名称的变化,恰恰又是越剧发展史上三个时期的分界线。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其实越剧这个名字是从“绍兴大班”(即绍剧)移植过来的,因为早在二三十年代,绍兴大班称为“越剧”或“越戏”、“绍兴戏”,因为它是绍兴地区的第一大剧种,有最强的代表性。
其实早期上海百代公司发行的绍兴大班唱片中,就有越剧《龙虎斗》、越剧《三奏本》等片名。
唱词一览
好悔,好悔!
悔不该酒醉误斩郑贤弟,
悔不该酒醒逼走了缪先生;
悔不该欧阳方奸贼挂了帅,
悔不该屈斩忠良呼延寿廷(哭介)在御营。
眼前若有忠臣在,
哪怕你河东百万兵。
唱哭一声国母难得见,
(哭头)啊呀,国母啊!
(锣鼓)
(接唱)何日里得胜回朝叙天伦?
闷悠悠进了黄罗帐,
呀!
又听得内侍报军情。
据民国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东南日报》刊登“上海始有越剧票社之树立,打破鄙视堕民,不屑学习越剧的恶劣观念”,该票友社系绍剧爱好者的业余组织,聘上海商会会长嵊州人王晓籁(崇仁白泥墩人)为名誉会长,他曾在《渔樵会》中亲饰脱脱丞相一角色。
关于这个名字的易位,在早期戏曲界还有“老大哥的地位被小弟弟抢去,又被小妹妹占了”的戏谑之说。
(王晓籁像)
越剧发展到今天有一百一十几年的历史与绍剧相比是非常到年轻,绍剧到如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发行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
(绍剧电影《三打白骨精》海报)
绍剧对越剧的发展功不可没的,绍剧艺人对于后起之秀越剧,一直热心提携给予帮助。绍剧进入上海比越剧早,那时候基本观众属浙江绍兴、宁波籍人士为多,而且有相对固定的剧场。
绍剧《狸猫换太子》
年越剧男班初到上海,一无所有,是绍剧艺人为了帮助他们打开局面,或者与他们同台演出,或者让出剧场与他们轮换演出。女班进上海后,演技幼稚,演员不为人熟知,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观众群。当时以老闸大戏院为基地的“同春舞台”已经很有声誉,老板是绍兴人章益生(七龄童、六龄童的父亲,即六小龄童的祖父),拥有一批第一流的绍剧演员,他们对来自家乡的年轻的女演员非常关心,多次让出戏院给她们演出。
早期绍剧与越剧合演报纸刊登广告
年9月12日至10月31日曾“礼聘绍兴女子文班四季春加邀六班名角日夜会串”,由王杏花、金香凤领衔,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钱妙花等;在年4、5月间与徐玉兰所在的东安剧社同台演出,其间两个剧种还混演了《通州奇案》;
(早期唱片封面早期越剧名伶书为绍剧)
年3月19日至31日,袁雪芬和傅全香所在的“四季春班”(聘请王杏花为客师)、竺素娥领衔的“素凤舞台”与绍剧“同春舞台”同台演出,也包括在一个剧目中两个剧种混演,如《杀子报》由七龄童演王官宝,赖国友演和尚,王杏花演王母,傅全香演王金定。
半年后,同春舞台还与筱丹桂领衔的“高升舞台”同台演出过。六龄童在回忆这段联合演出时,说过一段话:“
绍兴大班与女子越剧的联合演出,在上海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每次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这两个剧种固然表现手法大相径庭,但由于同台演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绍剧的表演手法也比原先丰富起来。”
他从行家的角度体会,对绍剧和越剧的表演、唱腔、化妆进行了比较,认为绍剧表演的许多动作不如越剧细腻,比如早期绍剧的旦角由于是男旦,手上功夫有些生硬,越剧表演包括水袖、舞蹈比较细腻,绍剧就吸收了这些长处,使旦角表演增加了舞蹈色彩。唱腔方面,绍剧高亢有余,抒情不足,变化不多,一些艺人总喜欢原地不动,或认为一动就就会对不起老祖宗。
与越剧合演后,不少演员在演唱中便开始用了腔头,还试唱花腔,从而使绍剧唱腔刚中寓柔。服装、化妆方面,绍剧原来穿戴较土,色彩、图样比较单调,而越剧比较考究、漂亮,这也促使了绍剧的改进。
因此,六龄童说:“绍越合演应该说是互相学习的一次极好机会,越剧姐妹们从中也向绍剧老艺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特别是唱腔,她们吸收了绍剧的〔二凡〕调溶化到越剧中去,使越剧的唱腔比以前更加丰富了。
“至今徐玉兰等人的唱腔,不是仍保留着绍剧的一些风格吗?我想,越剧姐妹们同样会说,绍越合演,得益非浅。”——(六龄童:《取经路上五十年》,第28、29页)
袁雪芬在回忆这次合演时就说过:
“这次与我们的吴昌顺、陆长胜、七龄童、六龄童等,都是大班的著名演员。与他们同演,对我们是有帮助的。”——(袁雪芬:《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第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年8月出版)
越剧伴奏是有三位绍剧周姓艺人(林芳、绍棠、小灿)一同进行改革,融合了绍剧演奏耐人寻味的是,历史比绍剧短、家底比绍剧薄、进上海比绍剧晚的越剧却后来居上,被剧评家称为“小妹妹超过了大哥哥”。这种“超过”,指的是剧团数量、剧场数量、观众数量,实际上就是在戏曲市场的地位、影响和占有量。(唱腔的改进,为伴奏音乐提供了依据,也对音乐改革提供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经专职接腔的俞传皓和乐师周绍棠、周小灿、周林芳的共同研究后,演员魏梅朵、张云标和马潮水等一起试配了一个多月,虽然没有解决旦角唱法问题,但摸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即决定以绍剧的方法来解决伴奏问题。
最早是用板胡正调(1-5定弦)来伴奏呤哦调,即在原来清唱帮腔的基础上,加进板胡接腔,配以大鼓;而唱腔部分仍以尺板笃鼓伴击,不加丝弦。三个乐师的分工分别是周绍棠司鼓板,周小灿拉板胡,周林芳吹唢呐兼司锣钹。过场,小开门等吹奏曲牌,也都是从绍兴大班中搬过来的。)
年6月22日,“小歌班”艺人初进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时,广告上用的名称是“越郡班绍兴戏剧”,由于“绍兴戏”历来指绍兴大班,“大世界”老板要求改名。“越剧”这名称,虽然年就见诸男班演出广告,但它被公认并通用,是年以来女班蓬勃发展之后。演出市场竞争促进了剧种的嬗变,越剧由于更有创新精神、更有活力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更多观众的观众和市场份额
。
这两个剧种都是我非常喜爱的,现在越剧被追为我国第二大剧种,而绍剧从六个变成了两个绍剧团,实在让人叹息。所幸的是绍剧仍然有一帮的戏迷,我相信越剧与绍剧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再创辉煌,迎来又一个春天。
对戏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