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报社记者老张酱爆
淳安睦剧,又叫“三角戏”,因流行在古睦州(现杭州淳安、常山、开化一带)而得名,是由采茶戏与民间歌舞竹马班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
淳安县睦剧团,虽然是一个县级的戏曲团,却是全国唯一一个专业睦剧团,拥有睦剧、竹马两项国家级非遗,可谓“天下第一团”。
剧团自年成立以来,经历过多次解散和重建,虽然历经波折,几代睦剧人依然坚持传承这一门独特的地方戏曲。
Part.1
矮子三花脸
△方炳坤是淳安睦剧团最早的团员之一,曾任淳安县睦剧团业务副团长,也是竹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淳安,只要提起“矮子三花脸”这个绰号,那就是方老了。(照片摄于宋村乡人民政府,作者高翰)
我今年82岁了,年9月出生在淳安县宋村乡。在大坝修好以前,这里叫水田里,当时属于松崖乡。年水库盖好以后,村子就被水漫过了,松崖乡也并入了宋村乡。
我的伯父叫德林,是县里三角戏竹马班出身,算是科班出身的曲艺人了。在我十二三岁时,伯父搞了个农村业余剧团,从附近几个村子叫了一些人来,有钱的出钱,有东西的出东西,伯父就出力教大家学习。引我入行唱睦剧、跳竹马的人就是我的伯父。
△睦剧《牧牛》,摄于年初,方炳坤进剧团不久后拍的照片
睦剧和竹马是相生相伴的两门地方艺术,先跳竹马后演戏,是以前农村人最喜欢的文化活动。过去要从农历十二月一直演到来年二月。
竹马一般是5匹,红黄绿白黑。头马为红马,叫状元红,是正生;二马为黄马,叫千里马,唱青衣;三马为绿马(蓝马),叫万里侯,扮小生;四马为白马,叫赤肚白,是花旦;五马为黑马,叫黑风暴,是丑角。
其中,黑马是最调皮的,跳黑马的演员要表演得幽默滑稽,活跃气氛。我生性好动,从小调皮。因此被伯父安排专门跳黑马、演丑角。
△竹马队走过乡间
所谓“三角班,三角班,不出皇帝,不出官”,还有句话叫“农民演农村事给农民看”,讲的就是睦剧的接地气。后来有了帝王将相这些角色,是睦剧发展,向别的剧种借鉴来的。
年,县里办了正规剧团,就是淳安县睦剧团的第一次组建。我记得当时有一百多人去淳安县的老城“贺城”参加考试,最后只有十几个人考中,其中包括我,开始正式学戏。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是虚讲的,做戏曲演员,练功是很辛苦的。那时候,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功到8点,毯子功、把子功……从不间断。现在我跟学生们做示范动作,他们会问“你怎么脚抬起来不吃力啊”,其实就是以前练功攒下的老本。
△方炳坤的睦剧扮相
成为一个好戏曲演员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天赋,嗓子、相貌、身材,第二是爱好,第三就是勤奋钻研。其中,第三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演员,上台一个亮相、一个转身、一张嘴,观众一看一听就能瞧出端倪。练功的人跟不练功的人,是不一样的。
年底,淳安县睦剧团再次挂牌成立,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毕竟70多年的相伴,我对睦剧和竹马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感谢现在团里的这些年轻人来传承睦剧,他们有的是千岛湖人,有的来自外地,很不容易。希望他们勤练功、多钻研、多创新,将淳安睦剧带到新的高度。
Part.2
当家花旦
△今年72岁的汪晓青老师,是淳安县睦剧团的第二代演员,当年的当家花旦,现为睦剧省级传承人、淳安县睦剧团顾问。(汪晓青的睦剧扮相,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
年,我进入淳安睦剧团工作,跟随章渭贞、王睦花、方炳坤学艺,艺成一直担任女主角。
我唱了一辈子戏,最遗憾的就是中断的那十几年时间,睦剧传承和人才都出现了断档。所以退休之后,我坚持在老年大学、民间睦剧团教人唱睦剧。
Part.3
新生力量
△睦剧《状元情殇》,孙华饰施佾生
孙华,余姚人,28岁,毕业于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年入职淳安县睦剧团,饰演小生。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演好睦剧。”
△睦剧《姐妹易嫁》,徐力饰张有旺
徐力,淳安人,45岁,年就读淳安二中文艺旅游班开始学习睦剧,戏龄29年,年入职淳安县睦剧团,饰演老生、花脸。
“作为中生代的睦剧演员,做好承下启上的工作,也希望更多淳安本地年轻人了解睦剧、喜爱睦剧。”
△睦剧《双婿案》,洪嫣如饰王美容
洪嫣如,淳安人,19岁,毕业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是淳安县睦剧团年纪最小的女演员,饰演花旦。
“入团以来,从龙套到有角色,每一步都让我更加自信。虽然睦剧不是大剧种,但是我的家乡戏,即便困难再多,只要我们努力,我相信睦剧的前景是光明的。”
△睦剧《白蛇传》,方莎莎饰白素贞
方莎莎,安徽安庆人,24岁,毕业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年入职淳安县睦剧团,饰演花旦。
“戏曲博大精深,会越学越喜欢。我希望把睦剧带出淳安,推荐给更多年轻人。”
△睦剧《僧尼会》,徐四娟饰小尼姑
徐四娟,淳安人,43岁,饰演花旦。
“我因为爱好文艺,35岁进入淳安县文化馆业余睦剧团学习睦剧,年考入淳安县睦剧团,从票友变成专业睦剧演员。我会尽力演好每一场演出,获得观众和前辈们的认可。”
根据被访者口述整理
原标题:《“天下第一团”的代代相传
百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