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其作品却轰动一时,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明代才女张娴婧在诗中作道:“从来才女果谁俦,错玉编珠万斛舟”。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嫁给五阿哥永琪的孙子奕绘后生活幸福,并著有《红楼梦影》一书,丈夫死后,顾太清便被赶出王府,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在养马营的破屋子中了结此生。

西湖的秀丽的风景名扬天下,而在这美丽的西湖湖畔坐落着一座小院,此院的墙皆为石子而筑,小院门口有一块匾额,匾额上题着“勾山樵舍”四个大字。著名作家郭沫若便为其题过词,这院落匾额上的“勾山”,其实是以院中一座小假山而取。

这座别致清秀的小院实为清朝一位女文学家陈端生的住所,陈端生有一著作《再生缘》很是受到人们喜爱,并将其改编为越剧、黄梅戏、淮剧等,看过此戏之人皆无法忘记其中的女主角,无所畏惧的女扮男装到京城参加科考,并且一举夺得状元,皇帝不知其身为女子,便将公主赐婚于她,发生一系列奇妙之事。

令人遗憾的是,陈端生与她的作品在她生前并不出名,直到五十年代初,才被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发现。陈寅恪发现此作后细细研读,对其作者十分欣赏,便花费数年的时间对其进行研究,寻找她生平的一些记录,又根据自己的研究写出一篇论文。

在他的论文中,写出他对于《再生缘》的欣赏之情,并笃定的称这本书文学价值极高,在叙事七言类的作品中堪称恢弘巨作,书中弹词用法十分创新。在他的眼中,《再生缘》与杜甫的七言诗相比,二者的文学性不相上下,更是可与希腊、印度史诗相媲美,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陈端生仅留下这一部作品,其余作品尚未发现。

郭沫若先生在知晓陈寅恪对此作的赞赏后,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找到此书并阅读,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彼时,郭沫若已经七十多岁,可谓是博览群书,但在阅读《再生缘》时竟出现年轻时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才有的感觉,在看完此书后,郭沫若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发现稀世珍宝一般心生激动。

阅罢此书,郭沫若立即找到陈寅恪,称他眼光独到,竟发现这样一本绝佳著作,并称此书的水平完全不在《红楼梦》之下。并且立刻找到陈端生生前住所“勾山樵舍”,为此院题词,以表自己的欣赏之意。

陈端生出生于年,家在杭州可称得上是大户人家,其祖父陈兆伦在雍正年间考取进士,担任顺天府尹一职,对于文学之事颇感兴趣,著有《紫竹山房文集》等著作,因文笔甚佳,朝廷多次派他修改撰写文集。

陈端生的父亲陈玉敦在乾隆时期考取举人,曾任山东登州府知县,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文采方面毫不逊色。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陈端生在耳濡目染之下文学造诣极高,自幼便喜爱读书,同龄人还在识字时她便开始作诗,文采人品俱佳。清朝梦厂居士俞蛟在著作中夸赞陈端生的文采,是很多才子都不能及的。

陈端生思想并不封建保守,都是她的母亲汪氏的功劳,汪氏是汪上堉之女,自小在云南长大,云南向来远离朝廷,思想方面并不受到拘束。汪氏到了婚嫁的年纪便被嫁至江南,对于自己这个女儿的教育亦是传达较为开明的观念,从不以封建思想制度约束自己的女儿,因此陈端生的思维能力非常强,常生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随着陈端生的长大,她逐渐发现清朝的迂腐思想,便希望写出一部冲破封建思想,打碎腐败社会的作品,《再生缘》便在陈端生这样的思想下所诞生,这部作品的独立思想,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亦令人感到震惊。

年,陈端生一家随着祖父到京城定居,家中亲戚大多留在杭州,她十八岁时,由于身边无人相伴,便静心写作。《再生缘》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从起笔到落笔仅花费八个月的时间。

三个月后,朝廷派遣她的父亲到山东登州做官,她便迁至登州,登州靠海,而陈端生家即住在海边,宛如仙境,更是让她灵感迸发,仅用了七个月便写完《再生缘》的后八卷。陈端生这么快的写作速度,除开环境因素,还有她的母亲,汪氏到达登州后身患疾病,陈端生想让母亲能够看到自己的著作,便决心在母亲离世前写完作品。

但她在23岁时便被嫁到杭州,母亲亦离世,彼时的她已无精力和灵感写作,便将此书搁置在一旁,最后,《再生缘》便如同《红楼梦》一样,成为一本未完结的半成品。三十年后,许宗彦和梁德绳夫妻二人感念其作,便续写最后三卷,算是补全了此书。

陈端生作出如此巨作,却一直默默无闻,《再生缘》亦是无人知晓,直到五十年代才被发觉。《再生缘》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后,深受大众喜欢,将其改编为小说、电视剧、戏曲等,幸得陈寅恪先生发现,否则这样一部巨作便就此沉寂与历史之中,甚是可惜。

参考资料:

《勾山樵舍》

《寄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