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天目新闻」又一位戏曲大家离开了我们。据上海越剧院消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于年1月10日上午在上海去世,享年92岁。金采风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年11月生于上海。年,她曾在电影《红楼梦》中,成功塑造了王熙凤一角,成为后辈演员们学习的范本,是观众心中认可的凤辣子。在《西厢记》中扮演崔莺莺图源:越剧之家博采众长的金派创始人金派特点为秀慧端庄、刚柔相济、发声饱满、音色嘹亮。身为创始人,金采风不但唱做俱佳,而且戏路甚广。她善于运用其特有的演唱技巧,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不同特点,塑造出性格迥异、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例如,同属大家闺秀,《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她演得单纯热情、骄矜任性;《碧玉簪》中的李秀英,她突出其贤良温顺、委婉忍让;《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演得精明干练、洒脱泼辣;《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处理得缠绵端庄、沉稳矜持。金采风提倡年轻演员先要学习老师的流派,汲取老师艺术中的精华,然后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唱腔,要学流派不要唯流派,有发展有创新越剧才有前途。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自述,最初自己是学唱袁派为主,兼学傅派、范派。或许正是因为年轻时很喜欢唱各种流派,所以体会到了它的好处。金采风曾经提出:“演员除了要熟悉越剧各派唱腔外,还应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来丰富自己。通过不断演出新戏、老戏中的角色,不断更新和组织唱腔,逐渐形成自己的基本曲调和唱法。”她的代表作《盘夫索夫》、《碧玉簪》,正是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琢磨、精益求精,才焕发了新彩,成为屡演屡新、日臻完美的保留剧目。金采风也因在戏中塑造了两个典型,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年,在《碧玉簪》中扮演李秀英图源:越剧之家电台唱出来的“越剧超女”或许不少年轻观众听到金采风这个名字时,她已经是大名鼎鼎的角了。但实际上,她既非科班出身,也没有进戏校专门训练过。可以说,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靠着刻苦勤奋,在长期舞台实践中“滚”出来的。金采风从小就喜爱越剧。在她家对门的同乐戏院里,这个“小越剧迷”饱览了当时上海几乎所有越剧名角的拿手好戏。回到家里,她把大床当舞台,被单代水袖,经常学着唱起来、演起来。因为对越剧的忘我热爱和自身努力,在15岁那年,仅靠自学的她考入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专业剧团——雪声剧团。不过,成为专业演员后没多久,金采风就意识到自己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学过的戏又少。为弥补不足,她每天起床练功的时间比别人都早。那时候没有剧本,当剧团姐妹有演出时,她就一定会看,把她们的唱词先默记下来,回到宿舍后再记录在本子上,反复地背、不停地练,揣摩不同角色、各家流派唱腔。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后来,金采风得到一个到电台唱戏的机会。那时候有人给她编排了一个节目《戏迷传》,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范派、袁派、傅派等八个流派的唱腔,她惟妙惟肖的模仿轰动了观众,人们纷纷打电话到电台询问演唱者的姓名,金采风——这个名字也由此在越剧观众中传开了。越剧《盘夫索夫》剧照金采风饰严兰贞(年)图源:越剧之家“我与黄沙共此生”在越剧界,金采风和丈夫黄沙导演一直是越坛的一段佳话,这对“越剧伉俪”在生活中和艺术上珠联璧合,对越剧艺术更是“一往情深”。两人共同为越剧的表演、编导、音美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经验。黄沙是上海越剧界的金牌导演,他一生先后导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盘夫索夫》等近40出越剧经典作品,为越剧从一桌二椅的简单形式向编、导、音、美综合艺术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黄沙也给予了金采风的人生和事业之路上很大的帮助和指导,她演出了由黄沙执导的《碧玉簪》、《三月春草》、《争儿记》、《彩楼记》、《杨贵妃》等。黄沙主张:老戏要新演,再老的戏也要演出属于自己的新鲜。金采风身体力行“老戏新演”的思想,打磨出了深入人心的李秀英、严兰贞等角色。在朋友眼中,他们夫妻在艺术上有说不完的话题,讨论剧本,研究唱腔,一起观摩其他剧团的演出,金采风在接受采访时,说起黄沙,脸上总是洋溢着甜蜜。年,69岁的黄沙谢世,金采风在其自传书籍《越剧黄金》的副标题上,端端正正写下了——我与黄沙共此生。今天,这对“越剧黄金”时隔34年天上见了!(本文根据金采风相关访谈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