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临平小城大变化,老城新生活,惬意

白癜风微信群 http://m.wzdushi.com/xinwenkx/6943.html

-12-:44

余杭晨报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这样的历史,年也正是这样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年份。

以改革之名打开城市建设的大幕,以发展之机改善民生品质。40年间,临平从一个三条街组成的“丁字形”的不起眼小乡镇逐步演变成今天6.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塘河两岸的矮房子被一幢幢现代化楼宇所取代;物质匮乏、出行不便的日子早已成了“老黄历”,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方便才是现在临平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站在年回首40年前,临平人有数不清的“变化真大”,说不完的“那时候”“谁能想到”,而万千感慨最终汇总成一句话——生活在临平,惬意!

文化艺术长廊、口袋公园、亮灯工程

老城拥抱城市有机更新

“老三幼那些窗户的油漆都是我刷的,那年我才18岁。”宋玲今年快60岁了,当天她正要去临平三幼新总园接孙女放学,她刷过的老三幼就在新园区旁边。去年,老三幼及周边建筑被征用,用于建造临平老城区有机更新一期项目中的文化艺术长廊。经过大半年的建设,上周施工方刚刚把建筑围挡拆掉。小广场、儿童活动区,还有一座未来的社区戏曲中心……与记忆完全不同的景象令宋玲惊喜,也令她感慨。

揣着一门刷油漆的好手艺,宋玲在上世纪80年代从老家乔司搬到临平,在木桥浜路上开了金虎油漆店,一开就是近20年。直到去年,临平老城区有机更新一期项目启动,她在签署征迁同意书后才把店铺搬到了邻近的街上。

按照《临平县志》记载,真正的老临平主要包括上塘河两岸,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一带。木桥浜路紧邻西大街,在宋玲记忆中,30多年前的临平“上塘河两岸都是破房子,其它地方是田,和现在不好比。”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临平搭乘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迎宾楼开业是这一代人难以忘却的大事情,“塘栖人都坐船过来看看这家当时最好的酒楼长什么样。”上世纪90年代,百货商店、小高层、小商品市场、图书馆、电影院等陆续出现,临平成为周边最繁华的地方,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然而,当时间快进到21世纪,作为余杭区政府所在地的临平却依旧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模样,街巷狭窄、老房林立,也跟不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越来越高的向往和要求。

老城提质迫在眉睫。年,余杭区委区政府启动了临平老城区有机更新项目,并列入美丽余杭“10+X”专项行列。根据区委区政府规划部署,年至年,临平副城将实施“一山、一片、一城”提升改造工程,包括临平一小(老校区)及周边区块市政配套、地铁九号线、环临平山综合整治、山水慢行环、老城区口袋公园、运河二通道等项目,因项目建设需要的征迁涉及临平街道共户(含企业)。

为了按时完成前期征迁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开工,临平街道强化统筹,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配强人员队伍,按项目分设征迁指挥部,实体化运作,包干到户;加强联动,由街道、社区、部门三级协同作战,明确责任区域,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突出“服务至上”精神,有序、高效推进各项目征迁工作。宋玲说,从下发征迁通知到拿到征迁补偿款,“前后只用了3个月时间”。她说,临平这片“太老了”,最老的房子有60多年了,连房屋结构都不完整,是该变一变了。

正是有了老百姓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再加上临平街道征迁团队争分夺秒的拼劲儿和磨破嘴皮子、踩平鞋底子的韧劲儿,临平老城区有机更新每个项目的征迁工作都得以如期完成。从年3月至今,临平街道分三轮,陆续完成了临平一小(老校区)扩建及周边区块市政配套、山水慢行环西段-文化艺术长廊(以下简称山水慢行环)、老城区口袋公园一期和二期项目建设(以下简称口袋公园)、临平山周边环境整治、地铁9号线、迎宾大道北延隧道、临平剧院改造等项目的征迁工作,共完成征迁户,其中住宅户,征地亩。

目前,临平街道正逐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第四轮征迁。其中,临平剧院改造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朝阳幼儿园改建项目将于明年初完成房屋征收工作;作为全区首个使用“阳光征迁”模式的项目,医院改扩建项目正在进行公示,计划于年春节前完成签约工作。

征迁在继续,但是临平街道的居民已经在享受城市“更新”的成果了。

大园井文化园——弄堂文化

大园井文化园位于老城腹地,赵家弄以西、美人堂弄以北、大园弄以东、史家埭路以南。顾名思义,这里有一条大园弄,原先还有一口大园井。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赵家弄是临平最繁华的街区,“民信局、邬家茶店、爆竹店”和应家大院都在此处。

大园弄是进入该文化园的必经通道,弄堂两侧经改造成为“临平湖弄堂文化”的展示廊道,白墙青瓦,藤蔓绕枝,再配上灰色调的仿古铺装,热闹、动感的弄堂市集典故展现了晚清时期临平人的生活,浓烈的大园井文化铺面而来。

进入文化园,南侧有一幅长7.7米、宽2.88米,仿老照片底色的巨型壁图,是运用黄铜感光腐蚀工艺制作而成,赵家弄、应家大院、大树,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都在画作上得以体现。

园内还有一座12米长的木质长廊,波萝格木材、八根圆柱、加上圆形或花形挂落点缀的牛腿,整条长廊看上去精致大气又美观,两侧装有壁灯,顶上装有瓦楞灯,是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九曲营文化园——古色古香

九曲营文化园是临平老城区有机更新一期工程的一个口袋公园。今年6月开放,家住北庙北弄的叶大伯仔仔细细走了一圈,赞许道“精致、有韵味,平时来这里听个越剧蛮惬意的。”

位于北庙北弄以东,九曲营路以北的九曲营文化园身处临平老城区腹地,周围居民小区众多。该文化园旧址原是一座破旧的基督教堂,道路狭窄,建筑风格杂乱,绿化覆盖率偏低。围绕宋·韩世忠驻营——九曲营遗址为文化背景,此处在80天内被改造成了一个古韵十足的小公园:白墙黛瓦的通道、古典的园拱门、古老的门楼、青砖青瓦青石、秋色叶植物……这抹新增的绿色令喧闹的临平老城有了一处宁静的休憩之所。

除了临平老城区有机更新项目,临平街道也在实施城市标准化创建,该区块面积约为1.1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北大街以东,邱山大街、星光街东段以南,临东路、藕花洲东延以西,东大街以北,涉及庙东、梅堰、新颜、庙前和桂芳桥等5个社区,通过洁化、绿化、序化、亮化、美化、智慧化等“六化”提升,重点对区块内的环境卫生、市容街貌、景观绿化、灯光亮化、城市家具及智慧城区实施改造提升。其中,已于今年6月份完成的梅堰滨河公园亮化工程是整个建设区域的一大“亮点”。这条多米长的沿河游步道在多种造型的景观灯映照下,成为了一条可视、可读的文化长廊。据悉,该区块的整体创建工作将在年年底前完成,届时将展现出环境整洁优雅、文化特色鲜明、管理智能有序的高品质城区风貌。

公园入口设置了大型景观灯,造型为水纹底、鱼型身,创意来源于旧时“梅堰渔火”的盛景;公园内植物、小径、景观桥、沿河河岸都配置了不同颜色的灯光。并在梅堰路行道树上也设置灯饰。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通明,一派火树银花、美轮美奂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当然,公园的灯光也设置了不同的亮灯模式,可调设为平时、节日和深夜等3种模式,既能营造五光十色的梦幻空间,也注意了节能环保。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网格

小城大服务的方便与贴心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宋朝释道潜的这句诗点明了历史上临平的一大景观特点:春夏之交,临平山脚下,有满池荷花渐次盛开。时至今日,亲眼见过这道风景的人越来越少,年出生的徐守立是其中之一。

“十来年前,荷花塘小区1、2、3幢前面就是一个蛮大的水塘,有一些荷花。”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荷花塘小区最早的5幢住宅楼建成,徐守立在年用大约元买下了5幢2楼的一套近60方的房子。年前后,因修建星光街,荷花塘因此被填平,现在临平公园北门前有一方小池塘,种满了荷花,被认为是新荷花塘。

城市景观在变,徐守立的房子倒没换。别看荷花塘小区是临平镇上建成年代最久远的小区之一,却依然让他们老两口住得舒舒服服。这多亏了持续十年的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近年引入的开放式小区准物业管理。

年开始,由政府出资,街道执行对荷花塘小区等一大批老旧小区分步实施外立面改造、雨水管道铺设、强弱电上改下、小区配套设施新建等等项目。

“管理一个街道,需要绣花针式的精妙技艺,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城市不能‘外强中干’,需要‘秀外慧中’。”临平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国伟说,街道正对老旧小区的墙面分批进行改造升级。今年,临平街道继续推进老旧住宅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完成立面整治8.58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临平街道还聘请了年轻有活力的设计团队,结合“老临平”的地域特色,计划打造一条文化里弄,实现“人在画中游,讲好临平故事”的目标。

采访时,徐守立提到次数最多的是准物业管理和垃圾分类,前者让居住安全感大大提升,后者让环境卫生有效改善。

年,荷花塘社区以荷花塘小区东区户为试点,率先提出实施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新模式,通过近4年的运行,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社区的“维修难、卫生脏、停车乱、治安差”等四大难题。“以前保洁早上来一趟,之后一整天都不来了,垃圾都乱扔的。偷盗也不少。”徐守立说,自引入准物业管理以来,“我看到垃圾,跟物业那边说一声就会有人来处理。”每户居民的物业费仅收每平方米0.35元/年,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让“惠民”落到了实处,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多数居民的欢迎和认可。

随着荷花塘小区、邱山小区等样板示范小区的准物业管理建设成效日益显著,临平街道在今年继续大力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物业改善,现已累计完成小区48个,涉及房屋幢,居民户。

在垃圾分类开始实施前,“垃圾都是下楼随便一扔,环境是真的不太像样。”徐守立把荷花塘小区比喻成“大食堂”,因为节假日子女都回父母家吃饭,餐厨垃圾一包包堆在单元楼前,“谁家今天吃了什么大家都知道。”年起,垃圾分类在全区各个村社推广普及。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分不清楚到现在的习惯性分类投放,小区的干净整洁程度与往日“判若两人”。在他看来,除了让老百姓生活变好了,改革开放40年也让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变得越来越先进。

庙东社区居民孟竹娣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今年57岁的她是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平安巡逻、安全生产检查、清洁家园等等,社区有需要,我们都会参加。”她以前认为“为人民服务”就是对个体的帮助,“现在我觉得不仅要服务一个人,更应该服务群体、服务社会,这样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上塘河被临平人看作母亲河,河两岸一直是临平城区的中心,横跨其上的龙兴桥曾于宋朝重修,是地标性建筑物。自启动“五水共治”项目以来,上塘河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两侧绿化景观也同步提升。

桂芳桥社区清河花园成功试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临平街道持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规范化建设,更好地满足日托老人在生活照料、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临平街道被列为年全市基层治理现场会参观考察点和全省“枫桥经验”基层参观点之一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网格

小城大服务的方便与贴心

庙东社区办事处进门右手边有一面“抓好关键小事——服务导航”示意墙,张贴内容为公共、健康、便民等三类服务的38个居民日常生活可能会需要的服务电话,包括电力、居家养老、社区律师联系方式等等。这是临平街道探索城市基层治理,实现“事事有人帮,事事有人管,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这一目标的一个侧面。

再来看一个侧影——负责梅堰社区梅堰东路网格的专职网格员金震宇每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