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资深戏迷讲述ldquo我们为什

中科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3159.html

越剧之家↑↑点击   昨天发布会上来了一位特别嘉宾——知名作家王小鹰,她从11岁起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越剧红楼迷”,追过越剧《红楼梦》每一代的“宝黛”组合。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越剧《红楼梦》,她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它为我奠定最初那么高起点的文学滋养,带我走进了文学之门”。她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都来看看这部经典,因为“缺少经典的熏陶,人生是不完整的”。

57年一个版本也没落下过

听王小鹰讲述如何与越剧《红楼梦》结缘,几乎就是在听一部完整的越剧《红楼梦》的历史,因为“从年徐玉兰王文娟版本的首演开始看,到如今上海大剧院的殿堂版,我今年68岁,追了越剧《红楼梦》57年了”。那时,王小鹰才11岁,读五年级,“我妈妈是嵊县人(越剧之乡),她喜欢越剧,所以带我去看了《红楼梦》。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过越剧,结果看到哭得趴在前面人的椅背上抬不起身来。特别是王文娟老师唱‘黛玉焚稿’,还有徐玉兰老师唱‘哭灵’的时候。从此以后就迷上越剧了。”越剧《红楼梦》也为她打开了文学之门,“看完戏我就回到家翻《红楼梦》的书看。那个时候全是竖版的书,而且都是繁体字,我就硬着头皮,看得懂看不懂都要看”。

“之后越剧《红楼梦》的每一版我都去看,徐、王两位老师去香港,增加了吕瑞英老师他们的明星版。我记得那个时候票价是一块一毛钱,加了明星版就是一块四毛钱,我们那个时候没有零用钱的,就用父母发给我们的车钱,省下来去买票,而且是半夜里去排队买戏票。那时候戏迷都是分批排队的,你排一点钟我排两点钟他排三点钟,熬夜把票子买回来的。我后来迷得还厉害,看了中午场再看晚场,就是这样迷。”

文革后看复映版越剧电影《红楼梦》时,王小鹰已经是大学生了:“华师大的礼堂里挤满了人,8人的长凳坐了16个人,看到后来一片啜泣声,我们都是从农场出来考入大学的,那么多的大学生不管男的女的,都挤在里面看,可见影响之大。”

然是“资深粉”,但真正面对面见到徐、王,也是在很多年以后。“真的认识是因为我妈妈住院了,徐玉兰老师跟我妈妈住在隔壁房间,就这样见到了。王文娟老师是她后来找我给她写传记,我看了王老师的原稿,就跟她说,你自己写的比任何人帮你写的都好,我就鼓励她写下去,我只是在书后面写了多字的评传。这个书已经出版了,就是《天下掉下个林妹妹》。”

当代人需要补充“专注力”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经典,除了原著的优秀,王小鹰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徐进为越剧写的这个剧本好,“这一版越剧《红楼梦》 的故事,虽然只有宝黛一条线,但是我在看了很多改编的红楼梦版本后,还是觉得这一版最好。因为特别浓缩,把《红楼梦》要说的话都说了”。

从人物角度,王小鹰觉得:“这么多版本看下来,徐、王演得太到位了,很有分寸感。比如宝黛‘读西厢’和‘葬花’,这两场里面,宝黛的感情透露是不同的。‘读西厢’时他们还很小,只是一种朦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友爱,稍微有一点萌动的春情。到了‘葬花’时,已经比较大一点了,有爱情了,但是他们那个封建时代是不能表露爱情的,所以他们想露,但也是露一点再收一点,这个分寸感的拿捏很难。现在有些年轻演员会把现代的感情融进去,看了会觉得不舒服。青年演员必须看原著,必须去体会少男少女在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处境,那种压抑人性的桎梏,和那种压抑不住的青春的感情,需要很有分寸和到位的表达。”

57年前创造的经典,对当代观众而言是否魅力依旧?王小鹰认为对“好东西”,其实每个人都具备一种直觉,就像当年11岁的她爱上《红楼梦》时,也分析不出这么多道理,但就是喜欢。“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能击中人心,那种感情很真,这是‘好’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看它能不能触动你的心。我觉得好的作品一个是要好看,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击中人心,最重要的是能引发思考。《红楼梦》是能够达到三层审美的。当代人如果思想不集中起来是不可能深入人物的,这个对演员和观众都是一样的。流行的可以有,但是缺少经典的熏陶,人生是不完整的。”在王小鹰看来,看《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越剧是对于当代人普遍缺乏的“专注力”的补充。

三代“宝黛”展珍藏纪念品

一人有一个红楼故事

《红楼梦》被视为越剧综合艺术集大成式的作品,自年上海越剧院改编,徐玉兰、王文娟的“宝黛”首演以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观众走近越剧,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越剧明星。昨天,看了57年从未错过任何一个版本《红楼梦》的“资深红楼迷”、作家王小鹰和名家版“宝黛”钱惠丽、单仰萍,展示了各自的纪念品,讲述了自己和《红楼梦》的渊源。青春版“宝黛”杨婷娜、忻雅琴、李旭丹也讲述了自己的“红楼故事”。

第一代贾宝玉:徐玉兰

母女俩的张香烟牌子

昨天,作家王小鹰受徐玉兰和王文娟之托,带来了两件珍贵的“红楼物件”。

徐玉兰老师特别叮嘱带来的是一套香烟牌子,一共有张,是由一位酷爱《红楼梦》和徐玉兰的戏迷收集的。当时一盒香烟只有一张红楼人物的香烟牌子,而这位观众并不抽烟,却因为喜欢越剧和《红楼梦》,买了几百包烟。收集完整后不久,她就过世了。年越剧《红楼梦》上演,到武汉演出时,这位戏迷的女儿买了两张戏票,一个座位是自己的,一个留给妈妈。演出结束后,她把这套香烟牌子赠送给了徐玉兰老师,以表达她对心目中“最佳贾宝玉”的喜爱和感情。

王文娟老师托王小鹰带来的是年越剧《红楼梦》在上海首演时的节目单。

名家版贾宝玉:钱惠丽

第一个角色就是宝玉

谈及年的大剧院首演版,钱惠丽回忆道,那时自己还是杨婷娜现在的年龄,转眼已经“半百了”。而她进浙江诸暨越剧团后,第一个戏、第一个人物就是贾宝玉,“那是年吧,学艺才两年,二十岁都不到”。她昨天带来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当时第一次演贾宝玉的照片,照片最初是黑白的,后来着的色,照片里的她还带着一点点“婴儿肥”。

钱惠丽昨天还带来了当年她在家乡的越剧团演出《红楼梦》时的说明书,上面写着“向上海越剧院学习”。“这么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当年我们在地方剧团是没有机会向老师请教的,只能跟着电影学,对上越非常敬仰,边学边演。另一层意思是,我们当时也是十分有版权意识的。”

名家版林黛玉:单仰萍

一张特殊的满分考卷

单仰萍说自己是16岁和《红楼梦》结缘,她带来了两个“纪念品”,一个是年大剧院版首演的两张错版戏票,“当时是元的票,结果出了几张印成元的错版,收集这两张票的观众也是从那时开始成了越剧迷。”

另一个是来自一个香港女孩的试卷。单仰萍他们当年去香港演出,8岁的小女孩第一次看越剧就爱上了,从8岁到20岁,女孩从未落下任何一场单仰萍的《红楼梦》,而且每次都买一排一座的票。从来没有考过满分的她,写的一篇对越剧感受的作文,得了分,因此就有了这张珍贵的考卷。

青春版林黛玉:忻雅琴

一张CD一段情缘

忻雅琴带来了一张越歌的CD,上面印着她和先生的照片。原来当年《红楼梦》50周年纪念演出,也是她第一次演全本的《红楼梦》,当时在台下的先生立刻成了粉丝,两人也从此结缘。她先生是圈内颇为活跃的一位音乐制作人,后来还给越剧院写了一首《共同走过》的歌。

—END—

资讯来源:新闻晨报文艺部

本期编辑:东方瑜

?官方

?投稿邮箱:iyueju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