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老孙请假回去了一次,听他同事说,他是特地回去为他老母亲庆祝九十岁大寿的。
老孙今年六十多岁,有弟兄两个,老母亲还健在,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作为儿女的很高兴,所以,在老母亲九十高龄之际,大家伙特别庆贺一下,以表达做儿女的一片孝心。
他的这些做法,说实在的,很多人是不赞成的,因为在农村,现在的人对做大寿这些仪式,已经不怎么看重了,说起来,好像还有一些忌讳。
在过去,特别是早些年,农村老人过大寿的很多,什么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等,非常讲究。我们这里的农村有句顺口溜说:六十六,吃闺女一块肉;七十七,吃闺女一只鸡;八十八,吃闺女鱼和虾……,等等,都是吃闺女的,好像没有儿子什么事。
实际上,家里老人过大寿,大多数都是由女儿促成发起的,儿子只是负责落实下去,后面的怎么安排和布置,几乎都是由女儿来操办,应该说,没有女儿的过大寿是不热闹的。
谁家的老人到了寿诞之日,女儿记得比儿子清楚,老早就会盘算到时候该怎么办,有的儿子还蒙在鼓里。在寿诞之日来临的时候,女儿们就会买来很多老人的寿诞礼物,为了老人的寿诞,女儿们是舍得花钱的。
这时候,儿子们只好照办,忙里忙外地张罗起来。古时候,人们对老人的寿诞非常注重,而且也办得十分排场,古人一般都儿女众多,所以,场面也十分热闹。
在古代,老人寿诞对寿礼往往非常讲究,寿礼的丰厚与否,是决定能否讨老人欢心的重要一关,像越剧《五女拜寿》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大女婿、二女婿和四女婿、五女婿都很有钱,送的礼物特别丰厚,颇得老人偏爱。
而三女婿是个穷书生,没有钱买来好的礼物,引起众姐妹和父母亲的不悦,冷眼相待。后来,三女婿发奋努力,金榜题名。不巧的,是他们的岳父岳母因为种种变故,家道中落,沦为落难之人。
他们的那些有钱的女儿女婿们,生怕受到老人的牵连,不肯收留落难的老人,伤透了老人的心。还是三女儿夫妇心地善良,不计前嫌,将老人接回家中,一派世态炎凉。
虽然是这样,但那时候的人们,还是热衷于给老人过大寿的,图的就是热闹。当然,与现在办寿宴的刻意揽财不一样,现在的农村老人过大寿,好多是想借机揽财的,摆摆场子。
现在,在农村有一种说法,说是老人一般情况下不要办什么寿诞,明明是好好活着的,往往做了大寿之后,就会有大病大灾,甚至会不久于人世
这个说法靠不靠谱,也没有什么征兆,但确实现在老人过大寿的少了,有些人就是相信这个。在有些人看来,事出有因,在农村,好像真有那么多的例子的。
邻居老朱今年如果还在的话,也有七十多岁了,他生前在镇上一家小厂上班,身体也还可以,没有什么毛病,日子过得还不错。
七十岁那年,他想过一回大寿,就让儿子张罗着去办,到处通知亲戚朋友,到时候前来喝酒。本来,老朱也是特别喜欢热闹的人,家里果然为他操办了一场寿诞大宴,他很满意。
就在他做了寿诞第二年,他在上班的时候,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他赶紧打电话让儿子来,医院,检查出来病因后,在医院做了手术,但因为手术没有成功,不幸撒手人寰,死的那年他七十一岁。
笔者的一位亲戚也是在过完八十大寿后,于第二年因为意外事故去世的,本来他身体也很好,就是因为牙痛去看牙病,在拔牙之后突发不测,而后因疼痛难忍猝然离世。
农村人常说,是话有因,某些事情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好像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可循的
所以,现在的农村老年人不太喜欢过大寿了,生怕有些什么灵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忌讳一点为好,不给儿女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找不痛快。
笔者的邻居大娘今年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耳不聋、眼不花,头发也白得少,还能接打电话,有些轻一点的农活还可以做。她说,她从来没有想过做大寿,做大寿就是花儿女的钱,她不愿意。
她八十岁那年,儿女们想给他办大寿庆贺一下,她不同意,说办那些干嘛,有吃有喝活得好好的就好了,不弄那些没用的,只要儿女们对我好,也都十分孝顺,我就满足了。
后来,她的娘家侄女一大帮都来了,给她买来了衣服和吃的用的东西一大堆,,又给了钱,她都不想收,但难挡孩子们的热情,只好招待了她们一番,买来的鞭炮也没有让放,就是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吃了顿团圆饭。
其实,这样也未必有什么不好,只要孩子们孝顺,生活得开开心心,那些所谓的热闹、仪式不搞也罢,只不过是些表面现象而已
现在,新农村建设讲究移风易俗,不搞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这样少办、不办老人寿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一种文明新风尚,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