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闹热新年俗三个镜头折射乡村春晚成长

北京荨麻疹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01-:15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陆遥通讯员徐平

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儿,也许要遥遥寻访到乡间,才能找到至真至纯的感觉。辞旧迎新之际,记者走进浙江乡村,最热闹最欢腾的场景,当属农村文化礼堂中那一场场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过年办“村晚”,是村民们引以为豪的重要文化标志,也逐渐成为人们过年的一种新风尚,以及吸引城里人纷至沓来的新年俗。“村晚”,萌生于民间、来源于群众、根植于乡村,其显著的“草根”特质,引发了广大乡村百姓的热情参与。据统计,年春节,仅在丽水就有个行政村自办“村晚”,30多万“民星”在草根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文化梦、春晚梦。乡村春晚已成为这样一个文化符号:它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载体。新年伊始,这些乡村春晚镜头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年12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横店举办了一次村晚节目展演,吸引全省各地报送了99个节目,一千多人参加。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黄智琦摄

从“看天演”到有驻地

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各地乡村春晚最好的载体和展示舞台

1月12日晚,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桐坞村文化礼堂内张灯结彩,一派喜迎新春的祥和气氛。一条“青龙”跃上舞台,有着悠久历史的桐坞舞龙队拉开了桐坞村第六届“村晚”的序幕,在大家强劲有力的舞动中,“青龙”显得越发神气。台上,一个个本土“民星”闪亮登场;台下,一张张笑脸喜气洋洋。13个经过精心编排的节目,囊括了快板、腰鼓、歌曲等不同艺术种类,让这个夜晚欢声笑语不断。

“村晚”总导演祝家林很激动,67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桐坞村人,从小在村京剧团里演出,后来又任村里的文化员。桐坞村的“村晚”已经连续办了六届,每年,从策划到筹备,从台上到台下,老祝都是最忙碌的一个。

“文化礼堂建成后,‘村晚’的舞台大了,设备全了,节目更好看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说起最初的“村晚”,祝家林很是感慨。

原来,7年前,桐坞村兴高采烈开始办“村晚”,没有场地,就在露天搭起了舞台。然而,等到大年初一开演当天,天公不作美,一场瓢泼大雨浇下来,大家只好躲进临时搭起的雨棚里看节目。“第二年我们吸取教训,搭好了台子,排好了节目,只等着天一放晴就开演,结果不巧,又碰上连续的雨雪天。”祝家林说,大家从年初一等到正月十五,最后,一场“村晚”被硬生生等成了元宵晚会。

改变发生在年。桐坞村投入多万元,把有着40多年历史的大礼堂修缮一新,原本陈旧的大礼堂变成了文化礼堂,也成为了当地人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

舞台设备“鸟枪换炮”,除了音响和话筒,今年,“村晚”的舞台加上了LED屏、侧屏、大屏,滚动播放着桐坞人的幸福生活。

有了更好的舞台,这两年,祝家林对节目的要求也更高了,基本都要提前半年准备,光是走台彩排就一连三四场。让他最折腾的一次,是排练原创越剧《龙坞茶镇新面貌》。他连续盯了23个晚上的排练,前后换过18个演员,最后正式演出的时候只留下了6个人。

随着“村晚”越办越红火,大家都愿意上台表演,节目经常需要一次次增加,有一年“村晚”最后演了30多个节目,连续唱足3个半小时。今年,祝家林想出了妙招,他精心编排,把好多节目组合起来,比如黄梅戏、越剧、京剧的戏曲串烧,以及不同年代、不同曲风的歌曲联唱等。“你看,每个本土‘民星’都铆足了劲。小伙生龙活虎,姑娘婀娜多姿,表演的是歌舞,展现的却是百姓的现实生活——改革开放40年,农民生活越来越美好,老百姓做梦都会笑醒来。”祝家林得意地说,经过多年积累,他带出了一支年轻的文艺骨干团队。

文化礼堂里的“村晚”,更有了大家庭的味道。写春联、打年糕、拍全家福……许多乡村借助文化礼堂宽敞的场地,把“村晚”前后的活动也安排得满满当当。让一个晚上的狂欢,延续成持续不断的新春氛围。

桐坞村曾经的困境并不是个例,如今的嬗变也非孤证。没有场地、没有公共文化生活,一度是浙江不少乡村面临的难题。记者采访过不少村庄,也曾经因为没有文化场地,就连“送戏下乡”的热闹,都得赶到邻村去凑。更别提村里想自己搭个班子搞“村晚”有多难了。

好在,浙江找到了一个载体,可以将农民这种自发的文化激情和文艺热情延续下去、发扬光大——当前,我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多家。

文化礼堂从建设之初,就严格遵循“依照当地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的原则”来建设,避免了千篇一律、千堂一面。可以说,乡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各地乡村春晚最好的载体和展示舞台。

从“要我上”到“我要上”

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挖掘,村民对乡村文化产生了认同,自然就有了自信。

1月14日晚,天台县赤城街道仙都村文化礼堂的排练室里,人头攒动。11位阿姨身穿红色绸缎的演出服,手里提着大红灯笼,一边跳舞,一边商量着队形。她们笑容满面,热情满满,共同编排的舞蹈《过年了》,即将登上大年初一的乡村春晚。

夜间气温低,但57岁的姜香桂心里却是热腾腾的。吃过晚饭,她匆匆出现在文化礼堂二楼的排练间。U盘一插,鼠标轻点,排练间里弥漫起欢快的旋律。

姜香桂家住天台县赤城街道仙都村。过去,她常年在外经商,今年,才回到家来,村里的小姐妹就找上门,硬要拉着她排练节目。

“跳跳舞,锻炼锻炼身体,我还是很乐意的。”但当大家告诉她,排好的节目要上“村晚”后,姜香桂想打退堂鼓了。年轻的女村委朱赛君劝说道:“大家都说你跳得好,如果不好,我还不让你上呢。”一来二去,姜阿姨的顾虑被打消了。

晚上不到七时半,十几个姐妹迎着乐曲,陆续来到现场。闲聊几句后,大家各就各位,翩翩起舞。姜香桂说:“舞蹈的主题是《过年了》。像我们在外经商的,平时都很想家,所以这个节目真的很让我上心。”

跳了约20来分钟,阿姨们一个个脸色红润起来,大家齐齐脱下厚实的羽绒服、羊毛衫,换上红绿搭配的舞台装,每人手里提起一只椭圆形状的大红灯笼。已经练了一周,大家配合得比较默契,动作、步调已基本一致。

“现在我们村文艺队伍随便一拉,就能有上百人。连一些平时在家种地的农民,也组合编排了《丰收》节目。”朱赛君聊起村里的文化建设,言语中满是自豪。

这种自豪,来自小山村短短几年间的变化。年,仙都村为活跃乡土文化,尝试在文化礼堂办起了首届“村晚”。当时,朱赛君和村支书王洲一起,挨家挨户上门跟人说好话,求人登台演出,才凑出了一台节目。原本朱赛君没抱多大希望,结果乡亲们一上台,还真演得有模有样。

有了年的大获成功,等到年第二届“村晚”要启动时,情况就发生了“大逆转”,好多人提前跟村干部报名,有几个节目还被刷了下来。

“我们的节目接地气、有热情,可受大家欢迎啦!前两年演出时,文化礼堂不仅里面坐满了人,窗外、门外都挤满了脑袋,连邻村的人都要跑来瞧瞧。”朱赛君说,今年的“村晚”,按计划排在大年初一晚上,主题是“追梦人”。村里正在实施整村改造,很快就要实现新居梦、旅游梦,大家都想在舞台上留下永久的记忆。村民已经排了18个节目。除了舞蹈外,还有旗袍秀、越剧、古筝、情景剧等,到时还准备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