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为戏曲在高校中的传播普及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戏曲第二大剧种的越剧,其保护与传承需要专业教育,更需要普及教育。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越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实践,探索越剧传承的高校路径,力图为戏曲在高校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越剧独特的文化价值
柔美精雅的江南美学特质。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审美特征,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越剧起源于江南,在发展过程中借鉴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的特点,吸收江南水乡秀美灵动的特质,唱腔上清悠婉丽、细腻有神、跌宕婉转,形成了抒情柔美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江南的柔美雅情,蕴含独特的江南文化,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越剧处于吴越文化圈,承袭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的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认同。对越剧的价值认同,有助于增强区域民众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赓续传统文脉,守护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越剧文化中的美育教育功能。越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民族艺术,兼具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历史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丰富的经典优秀剧目体现了越剧特有的审美趣味、道德伦理、爱国精神、思想情感等价值体系,具有全方位、深层次、综合性的美育教育功能。
越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要素
有效传播是关键要素。振兴戏曲重在培养观众。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戏曲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对其艺术形式不理解及传播载体单一。任何一门艺术的理念都包含在作品的表达中,受众能理解其艺术形式是这门艺术有效传播的前提。只有在大学生理解越剧唱词、节奏、韵律的基础上,才能使之得到有效传播。因此,让大学生充分理解越剧艺术形式是其在高校传播普及的关键要素。
价值认同是内在要素。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其价值取向也更为多元化。越剧的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缺乏创新,缺少在语言、节奏、内容上与大学生生活更契合的作品和呈现形式。多数高校的戏曲社团数远远少于流行歌舞社团,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因此,越剧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找准情感共鸣点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