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焱
作为央视奉献给农历春节的“文化大餐”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如约登陆荧屏。每年的新年戏曲晚会,不仅是系统呈现中华戏曲深厚人文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舞台,也是戏曲界贯彻为人民创作导向、推动传统艺术创新传承的使命追求的一次集中展示。
今年的戏曲春晚涵盖京剧、越剧、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等数十个剧种,不同剧种异彩纷呈,传统和新编剧目各具特色,实现了“有艺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艺术”的和谐统一。
时代是文艺的泉源。聚焦现实题材进行的艺术创作,是今年春节戏曲晚会的一个鲜明特点。从京剧、粤剧、秦腔、越剧、滇剧五剧种融合演绎的新创戏歌《唱响新时代》,到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花鼓戏《桃花烟雨》,再到呼唤春天奋进希望的戏歌《春天》,无不是植根时代沃土、聚焦时代热点、讲述蓬勃向上中国故事的文艺佳作。
晚会既突出各剧种节目间的协调,又强调戏曲特色与歌舞等其他艺术手段的结合,以全新的视听手段包装流传百年的经典唱段,回归剧场空间,让戏曲艺术的时代生命力得到进一步舒展。
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赞美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是晚会的一个重要主题。京剧《锦绣女儿》以贵州非遗苗绣传承人石丽萍为原型,将中国扶贫故事情节搬上戏曲舞台;商洛花鼓《情怀》聚焦脱贫攻坚战,揭示共产党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为民初心;歌仔戏作为连接海峡两岸亲情的重要纽带,上演了讲述邻里间互爱互助的《三家福》。
生活是戏曲艺术的创作源泉,人民需要是戏曲艺术的价值指向。今年戏曲晚会从节目创作角度反映人民关切,从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完成了戏曲艺术与新时代的无限链接。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关怀。同一个《江姐》,川剧、贵州花灯戏、京剧同台竞演、唱念做打、各展所长。京剧韵味醇厚、形神兼备,川剧悠扬委婉、细腻灵动,贵州花灯戏程式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共同让《江姐》这一红色经典剧目散放出迷人魅力。
从刻画经典人物形象、传唱经典剧目,到讴歌抗疫一线感人故事、优秀共产党员奋斗壮举,无论戏曲艺术的内容如何变化、场景如何转换、曲调如何创新,戏曲艺术对人伦常情、世间道义的深刻洞察始终不变,对人民福祉、家国天下的价值关怀始终不变。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今年的戏曲春晚依旧会聚百余位戏曲艺术家,阿庆嫂扮演者张慧芳、京剧《御碑亭》的表演者张建国、饰演花木兰的汪荃珍……众多国家一级演员给观众带来极大艺术享受。与此同时,一大批青年戏曲工作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给戏曲艺术增添了青春的力量。戏曲界老当益壮、后继有人、少长咸集的喜人局面,让人们领悟到了中华戏曲繁荣发展、历久弥新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