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庄小蕾
当“好声音转椅”遇上“百年越剧”,会起什么化学反应?
10月30日晚,《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在浙江卫视开播。截至31日8点,该节目的实时直播累计观看人数已突破万,欢网索福瑞收视首期高点破2,共收获全网热搜20个,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2亿,且热度还在不断攀升中。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至今已有十年,这次却另辟蹊径,拥抱传统文化,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感受。而茅威涛、方亚芬、陶慧敏、郑云龙四位艺术名家作为导师,坐上了红色转椅,搞“盲选”、玩“抢人”,这在越剧领域也是头一回。“转椅”加“越剧”,“传统”加“现代”,《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热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节目海报浙江卫视供图
《中国好声音》之越剧特别季,最大的特色,就是让越剧艺术青春化。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导师席上。
茅威涛和方亚芬自然是越剧领域宗师级的人物,有她们坐镇,节目的专业性稳了。陶慧敏从越剧舞台走向了影视舞台,既有经验,又有观众缘。而音乐剧演员郑云龙,看似跟越剧搭不上边,可因为他的妈妈是戏曲演员,他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去年,郑云龙更主演了以越剧为主题的电影《柳浪闻莺》,与越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样的跨界导师组合,能为节目带来不一样的看点。让他们用“转椅盲选”的方式,选出心中的“越剧好声音”,既有新鲜感,也有悬念感。
节目现场浙江卫视供图
而艺术青春化,也体现在舞台上。
《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由浙江卫视携手“越剧起源地”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学习强国浙江平台等共同打造。节目组联合浙、沪、苏、闽等地专业越剧院团、戏曲院校,汇集了国内专业与非专业的新生代越剧演员,集合了众多越剧流派。几十位新生代演员同台竞技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对观众来说还很陌生的面孔,为大家带来了或深沉隽永、或细腻婉转的绝美唱段。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说的那样,“古典的越剧艺术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华彩,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统戏曲的无限魅力”。
此外,与在剧院里演出不同,在《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舞台上,古典的越剧与新鲜的视听形式彼此碰撞,用青春化的创作状态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袁派花旦赵心瑜就以吉他混搭越剧的创新创作,让网友感叹“越剧变得年轻了”。节目在展现不同流派角色行当经典唱段的同时,也用更加通俗的方式,向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观众传播越剧文化,推广中华传统艺术。
张亚洲浙江卫视供图
正是这种跨界和创新,打破了大众对于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新生代的演员、新鲜的玩法,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入坑”。尹派小生张亚洲为演好孔乙己直接剃了个光头;95后老旦张珊维老练的唱腔与可爱的个人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徐派小生陈艳萍因病失明,但依旧坚持着她热爱的越剧……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被新生代越剧演员“实力圈粉”,并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百年越剧在新时代焕发的新鲜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表示,这个节目通过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向多圈层、多年龄段的观众传播越剧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则认为,节目推动并促进了新生代演员们创新越剧表现形式,为舞台带来了古典文化的现代艺术表现力。
陈艳萍浙江卫视供图
越剧不仅是浙江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共同珍视的民族文化瑰宝。如何让这“瑰宝”焕发持久的魅力?《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进行了一次收获颇丰的实验,那就是——借助“好声音”品牌的国民度,用IP节目的现代制作手法再现越剧之美,让传统戏曲在潮流文化的时代语境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也为艺术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