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江苏之散不是一盘散沙的散

北京痤疮专业医院 http://m.39.net/pf/a_9160235.html

“散装江苏”一词萌生于全国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期间。

当时,全国各地以省为单位组织医疗队赶赴武汉,江苏自然不会缺席这样的大事。

然而,与众不同的是,江苏13个地市(甚至有的县)又分别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

感佩于江苏的“硬核”实力,网友们盛赞江苏为“苏大强”,并冠以“散装江苏”的美誉,夸赞江苏这种全新的支援模式。

事实上,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散装江苏”这种现象就已经存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江苏人民就倾尽全力,以“散装”的模式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散装江苏”之“散”不是“一盘散沙”那个“散”,“散”不过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头等大事上,江苏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一个“聚”字。

江苏人民“聚”的是众志成城的人心,“聚”的是源源不断的物力、财力。

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多平原,少山壑,自古就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崇文之风兴盛,自然也就青蓝相继、人才辈出。

明清两朝一共考出了五万多名进士、二百多名状元,江苏就占了十分之一、三分之一。

再看四大名著的作者,《水浒传》、《西游记》分别为江苏兴化人施耐庵、江苏淮安人吴承恩所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虽然在辽宁,却出生于江苏南京;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山西人,却长期生活在江苏,自称“大半个江南人”,“他乡即故乡”。

近代江苏还走出了徐悲鸿(宜兴)、钱钟书(无锡)、梅兰芳(泰州)、刘海粟(常州)、叶圣陶(苏州)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大家。

正因为如此,民间便有了“江苏多文人,少武将”一说。

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排行榜。

在年授衔的位开国将帅中,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里没有一个江苏人。

资料显示,江苏只出了1位开国中将(常州),16位开国少将,人数只占将帅总数的1.6%。

从数字上看,江苏确实没法与江西、湖北、湖南等“将帅大省”相比。

但是,江苏人民也是英雄的人民,江苏也不缺英雄豪杰。

江苏不但走出了周恩来、瞿秋白、张太来、恽代英等领袖级革命人物,也出了不少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英雄好汉。

神枪手张桃芳

“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江苏兴化人张桃芳就是其中的一个。

抗美援朝战争中,张桃芳一个人,一条枪,花了32天时间,打出了发子弹,击毙了个美国鬼子。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年3月,张桃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年1月,张桃芳来到上甘岭.9高地。

张桃芳有射击天赋,但是,刚上战场时,他的枪法却没那么好。

第一次与美军交手,张桃芳就“颗粒无收”、空手而归。

当时,美国大兵就在张桃芳所在的射击台前不到米处,张桃芳甚至都可以看到对面阵地上美国兵的蓝眼睛、黄头发。

可是,张桃芳连开十几枪,却没有打中一个美国大兵。

一番训练和摸索之后,张桃芳慢慢找到了感觉。

接下来的几次战斗中,张桃芳打出去发子弹,击毙击伤了71个美国大兵。

一个刚上战场的战士居然如此厉害,志愿军第24军军长皮定均说什么都不敢相信。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皮定均军长派一位作战参谋找到张桃芳,还带来了一双全新的皮鞋。

皮定均军长对作战参谋说:“你带上我这双新皮鞋,如果张桃芳能够三枪打中三个美国鬼子,我这双皮鞋就送给他了。”

半天后,作战参谋空着手回到了军部。

当着作战参谋的面,张桃芳弹无虚发,顷刻之间,三个美国大兵就见了阎王。

皮定均军长那双新皮鞋也就归了张桃芳。

从此之后,在皮定均军长的支持下,志愿军阵地上出现了更多一等一的神枪手。

在张桃芳等神枪手的打压下,美国大兵吃尽了苦头,以至于再也不敢在前沿阵地冒头。

因为害怕志愿军的“冷枪”,美国大兵整天躲在碉堡里面不敢出来,连大小便都在碉堡里“解决”。

即便如此,张桃芳还是能够找到狙击美军的机会,没过多久,他就累计击毙了个美国鬼子。

为了计数,每击毙一个美国鬼子,张桃芳就往皮定均军长送给他的那双皮鞋里放一个子弹壳。

年5月,张桃芳被选为特邀代表,即将回国参加英模代表大会。

在回国前,皮定均军长在军部接见了张桃芳。

听说张桃芳已经击毙了个美国鬼子,皮定均军长非常开心。

可是,皮军长似乎又有些遗憾。

他对张桃芳说:“你打得不错,不过还差了那么一点。”

张桃芳一时没明白军长话里的意思,“差了那么一点”,差多少?

皮定均笑着说:“你是团的吧?”

张桃芳回答道:“是。”

“你是团的,可是你只打中了个美国鬼子,还差三个。”皮定均军长笑着说。

张桃芳恍然大悟,当即请示道:“那我回阵地去,再打三个美国鬼子。”

回到前沿阵地没多久,张桃芳找准时机,再次打出三发三中的绝佳战绩。

年,神枪手张桃芳调入空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张桃芳

年10月29日,张桃芳在潍坊市潍城区第一干休所逝世,享年77岁。

距离张桃芳的老家兴化县大约公里处,是另一位志愿军英雄的老家所在地-泰兴。

最近,一部《长津湖》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形象就出现在影片里。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表彰了名功臣,其中,获得“特级英雄”称号的只有杨根思(江苏泰兴)和黄继光(四川)。

与张桃芳相比,杨根思是个抗战时期就参加了新四军的老兵。

年10月,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赴朝参战,这个时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屡立战功的杨根思已经升任连长。

正如电影《长津湖》描述的那样,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参加了长津湖分割围歼战。

在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高地”,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连续打退了敌人8次猛烈进攻。

当战友们全部阵亡,敌人仍然蜂拥而来时,杨根思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杨根思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军人的尊严,完成了使命,壮烈牺牲时,杨根思还只有28岁。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是杨根思烈士当年的豪言壮语。

如今,“三个不相信”仍然是解放军第83集团军某旅官兵的战斗口号,这支部队正是杨根思生前所在的部队。

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村,如今,这个地方改名为根思乡根思村。

抗美援朝老照片

当张桃芳、杨根思等江苏男儿在朝鲜战场浴血战斗时,家乡的父老乡亲无时不刻牵挂着他们的儿女。

江苏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至年,共有名江苏青年应征入伍。

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于年1月1日,在此之前,江苏行政区划为“两区一市”。

即苏北区人民行政公署、苏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及南京市政府。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际,江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先后发声,号召全省各界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努力。

年6月起,全省人民普遍开展订立“爱国公约”,“爱国公约”成为江苏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行动纲领。

就在江苏行政区人民为抗美援朝加紧工作、出钱出力的时候,江苏行政区管辖的各个地区、市、县同时开始了行动。

这就是最早的“散装江苏”模式。

在苏南,“抗美援朝代表会议”提出辖区农民捐献30架飞机的努力目标;

据苏南抗美援朝分会年1月统计,苏南农民年抗美援朝捐献的款项共达万元,占全区捐献总额的22.51%;

苏南区总共捐献了架飞机,由此组建了“苏南空军师”;

苏北区捐献了35架飞机;

南京市捐献了20架飞机,累计捐赠慰问金万元,慰问品多万件,寄出慰问信多万封;

江苏的少年儿童也参与到了捐物捐款运动中。

年6月1日,姜堰的小学生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志愿军购买一架“中国儿童号”飞机;

南京市少年儿童收集了多斤废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小朋友们希望以自己的行动为抗美援朝贡献一份力量;

在苏州,广大群众捐献实物15大箱,药品16箱,至年1月,苏州市共捐献现金.3万元;

至年7月,苏州市共有人光荣入伍;

至年2月底,苏州市有近6万名青年报名参军,录取人(超额人);

另外,苏州有名医护工作者、49名汽车驾驶员志愿赴朝鲜前线,为抗美援朝贡献力量;

年1月下旬,苏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欢迎志愿军伤病员指挥部”,欢迎更多的志愿军伤病员来苏州休养;

年1月27日至3月4日,苏州市先后迎接名志愿军伤员;

抗美援朝运动珍贵照片

烈军属的优抚工作也在苏州各地普遍展开。

广大群众把拥军优属当成爱国、拥军的具体表现,比如:

烈属、军属子弟可以优先入学,并减免学费;

工厂优先考虑烈属、军属的劳动就业;

工商界专门给烈属、军属发放购物优待证;

医护工作者自发为烈属、军属免费治疗;

农村各地普遍成立代耕队、代耕小组,帮助无劳力或缺少劳力的烈属、军属户耕作;

在常州,常州人民为收治志愿军伤病员动足了脑筋。

医院的医院。

年6月,医院的病床紧急增至张,并停止对外门诊,专门收治志愿军伤病员。

这些伤病员大都在20岁左右,他们的伤情以呼吸道疾病为主,患有胃病、冻伤、皮肤病、肢体残疾的伤病员也不少。

医院一边安排救治,一边抓紧时间修建院舍。

年1月,医院更名医院,病床由张增加至张,超额收治志愿军伤病员人。

年1月,医院完成所有志愿军伤病员的救治任务,医院正式移交给常州人民委员会领导,改名医院。

直到现在,一些参加过救治志愿军伤病员工作的老同志还记得当年的一些情景。

每次有伤病员抵达常州,常州城的老百姓都会自发到火车站迎接。

他们用汽车载,用担架抬,在志愿军伤病员经过的道路上,所有行人和车辆都主动让行。

伤病员的病房里,每天都有常州的老百姓前来探望、慰问,送来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喝的鸡汤等慰问品。

医院为志愿军伤病员精心准备了可口、有营养的伙食,每天都会供应豆浆、鸡蛋、鱼、肉,还有水果、糖等零食。

医院还建立了伤病员俱乐部,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了京剧《苏三起解》、《打渔杀家》、越剧《梁祝》等剧目,经常与伤病员一起联欢。

京剧名伶荀慧生、杨葆森,江苏省锡剧名家姚澄、沈佩华、王兰英、以及常州的吴雅医院为伤病员慰问演出。

与此同时,江苏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和乡村也在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志愿军的关爱。

镇江、无锡、南通等城市陆续开办烈、军属安老所,农村地区组织代耕组,帮助军、烈属耕地、收割,为他们解决种子、肥料、农具和房屋修缮等实际困难。

江苏更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司机和医护人员自愿赴朝前线,承担战地勤务和物资运输任务。

报名参军、爱国公约、捐献物资、拥军优属,江苏人民争先恐后;

全国支前,全面支前,全力支前,江苏人民又一次用行动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壮美画卷。

在积极参加二区一市(苏南区、苏北区、南京市)组织的支前行动、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支前任务的同时,其辖内的各市、县分别还有自己的支前行动。

此情此景与江苏在驰援武汉时的做法何其相似。

杨根思烈士墓

这一切都进行得那么自然,不需要太多的宣传鼓动;

这一切都那么感人,江苏人自己给自己加任务、添压力,为了胜利,甘愿竭尽全力、倾囊相助;

这一切工作都开展得那么顺畅,不用担心任务的重叠和执行过程中的交叉协调问题。

这就是“散装江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爆发出来的惊人的聚合力。

“散”在形式,“聚”在人心!

为江苏喝彩,为江苏人民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