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基础加软实力,余杭区文广旅体局

记者葛家藤陈蓉通讯员吴一静沈怡静图片余杭区文广旅体局

今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紧紧围绕“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的总体要求,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着力夯实“硬基础”做强“软实力”,全面推进文广旅体各项事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截至目前,余杭区文广旅体局9项省市区级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部完成。其中,省级项目5项,包括新增1个体育公园、1个足球场、1个全民健身广场、3个多功能运动场及1个农村健身房;市级项目1项,完成保护修缮农村乡土建筑6处;区级项目3项,包括完成建设12处基层群众体育设施、新建杭州书房2家,并开展活动超过50场次、完成文化惠民活动余场次。

坚持普惠均衡

布局城乡一体设施网络

“公园很漂亮,在这里散步心情舒畅,拍拍照、跳跳舞,感觉都很好。”晚饭后,杨大姐一家总喜欢去今年新开的良渚门户公园散步,在蜿蜒的空中游步道走一走,去趣味十足的植物迷宫乐一乐,在环境优美的休憩场所歇一歇,一路欢声笑语。

占地近6万平方米的良渚门户公园沿京杭大运河支流而建,分为体育场地、绿化园林、儿童娱乐、驿站等区块,将康体、运动主题融入科技创新的现代互动景观。区文广旅体局党委委员沈欢锋说:“作为一个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公园,良渚门户公园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大运河沿线废弃土地的再利用,同时也弥补了良渚新城板块缺少大型公园的短板。”

今年以来,我区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短板迅速进行研究部署,锚定建成“城乡一体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目标,统筹布局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我区现有特级综合文化站7个、一级综合文化站5个,农村文化礼堂已实现镇街全覆盖,其中2个农村文化礼堂入选年省级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拓展先行先试单位。

目前,我区正在积极推动区图书馆、文化馆等7个过渡性区级文体场所在瓶窑镇的建设,在未来科技文化中心规划建设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另外还将打造一个体育中心,包括专业足球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等。与此同时,区文广旅体局正积极对接杭师大,推动亚运场馆有序开放,加强镇街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打造70-个“余阅”阅读空间,形成余阅书房、余阅书舍、余阅书吧等具有广泛知名度、品牌影响力的公共阅读空间。

修缮乡土建筑

承古风古韵激发新活力

近日,余杭区圆满完成6处农村乡土建筑的保护修缮,这是年杭州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一处处修旧如旧的乡土建筑,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还激发出乡村新活力。

余杭区文广旅体局文保科负责人介绍,为扎实推进该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该区组织文物保护专家,针对辖区内乡土建筑保存、保护状况开展现场调研,充分听取当地百姓对乡土建筑保护、利用的建议,最终选取并完成了余杭街道安乐塔和杨乃武墓园、仁和街道永福长桥和倪家台门、仓前街道邵家塘吴宅以及鸬鸟镇余杭县公署布告第九七号碑等6处乡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

在保护修缮的过程中,该区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理念。经过精心维护,安乐塔“古味绵延”,杨乃武墓园“修缮一新”,永福长桥“古韵悠悠”,倪家台门“古色古香”,邵家塘吴宅“古朴典雅”,余杭县公署布告第九七号碑“重焕生机”。

古建筑展新颜,散发足以穿透年代的美,更让乡村魅力倍增。安乐塔成为市民参观游览热门地,杨乃武墓园为余杭各界提供了法制教育场所,永福长桥、倪家台门和邵家塘吴宅的修缮既改善了周边人居环境,又为乡村增加了特色游览地,余杭县公署布告第九七号碑为研究民国时期余杭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见证,同时也使其成为鸬鸟镇乡村旅游的特色人文景观。

“作为余杭区优质文化资源,这些修缮后的文物建筑还在陆续开辟成乡村书屋、村级文化站、乡土文化展示厅等场所,发挥着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作用。”文保科负责人表示,我区已将乡土建筑保护修缮作为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努力让乡村活起来、富起来。

坚持精准供给

打造余杭韵味服务品牌

“以前,我们农村的文化生活很枯燥,看场戏挺不容易。现在,几乎每个节假日,家门口都有各种演出和活动,还能看到名家,真是饱了眼福。”家住瓶窑老街的徐大姐是个戏迷,她告诉记者,瓶窑老街河埠头戏台是文化夜市戏曲专场的“主阵地”,几乎每个节假日都有戏可看,年均表演近50场次。“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文化服务,让群众在一场场文化大餐中流连忘返。

在余杭,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市民的休闲活动越来越重视文化体验。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新需求,今年以来,我区积极创排杭摊新作《施昕更》、廉政越剧大戏《却金亭》(暂名);举办“相约你我他·文化进万家”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余场;第16届“非保月”主题活动,“浙里好玩·尽享余杭48小时”、全省乡村文旅大讲堂走进余杭、全市文旅赋能乡村·旅游项目投资推进大会走进余杭等活动30余场。

不仅如此,该区还有效整合图书、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考古等资源,推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非遗四在”研学、书香余杭·全民阅读等十大文化惠民项目;全新策划“梦想”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培育“梦想艺站”“梦想书会”“梦想讲堂”等品牌群集;举办全民健身日、杭州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赛事,全面激发群众参与亚运筹办、健身运动的热情,实现“办赛精彩、参赛出色”。

坚持创新发展

提档升级公共数字服务

来到余杭,到达酒店后办理入住,住客通过自助入住机,扫描身份—确认入住—领取房卡,30秒就能完成这三步。游客到景区游玩,只需打开支付宝,在闸机上扫付款码便可直接入园;或通过线上预订门票后,输入相关信息,线下扫码入园。截至10月底,该区自助入住使用率达86.49%,列全市第二;20秒入园已覆盖15家景区(点)及文博单位,使用率达%。在余杭,真的可以实现一部手机畅游全域。

当进入景点、酒店更加便捷,交通工具更加智能之后,能否在串联点位的过程中做文章,更好地服务游客?余杭区文广旅体局大胆尝试“跨界”,让交通与旅游的大数据融合起来,提升多游一小时的品质——“交通旅游融合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并入选杭州市数字社会首轮“揭榜挂帅”。这是余杭区文广旅体局为了让游客更深层体验余杭的生活乐趣,而探索交通旅游融合的全新应用。

群众的痛点难点就是创新的方向,余杭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今年以来,余杭区文广旅体局搭建“梦享点单”文化服务数字平台,高水平实现文化资源网上共享、场地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配送。完善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文旅大数据中心、“数字遇见五千年”等城市大脑数字文旅体系,景区村庄导览系统已上线“浙里办”城市频道。“泳池一件事”入选余杭首批“创景计划”重点培育场景之一。推进良渚文化村未来社区智慧文旅省级试点工作,打造线上智慧文旅平台,实现社区一站式文旅服务。完成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扫“余杭码”入园……余杭的文旅产业,在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下,已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实现公共服务效能优化升级的同时,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