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云,谁在冠冕堂皇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5/9278663.html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一段描写情景的词句:“丝竹隐隐,载将来一队乌帽红裙。天然风韵,映着柳陌斜曛。名姝也须名士衬,画舫偏宜画阁邻。”说的是两个书生,端阳节到秦淮一带感受笙歌鼎沸的繁华,在一处水榭里饮酒时,看到一艘载着红男绿女的画舫徐徐而过。彼时,桨声灯影,金粉楼台,莺莺燕燕,这次第,怎一个纷华靡丽了得。此处男女被“乌帽红裙”代指,这经典的黑红对比使画面更有了视觉冲击力。“乌帽”指男子,其实类似于一种约定俗成,因为帽子初期就是贵族男子专用,叫“冠”,当时不戴冠的人有四种:平民、孩童、罪犯、异族人。孔尚任写的“乌帽”,是指隋唐后庶民、隐者所戴的黑帽,但初期也是贵族专有。乌帽作为闲居的便服,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唐代郑嵎的“主翁移客挑华灯,双肩隐膝乌帽欹”和北宋苏轼的“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都有这个意思。巧的是他俩都曾进士及第,也许是为过官,方能感受到穿官服和便服的心理落差,感受到卸下官职后或安逸或怅惘的复杂心态。

文生巾(一般是文弱书生佩戴)

小王盔(一般是有武功的英俊小生佩戴)扮演者:邢佳供图:李亭

状元套(一般是驸马佩戴)

帅盔

帅盔扮演者:郭静宇供图:许抒芳

在一些古籍和画作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男性帽子,比如《礼·玉藻》中“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以下达。冠而敝之可也”,是说行冠礼第一次加的是缁布冠,从诸侯以下一直到士都是这样,缁布冠在第一次加冠之后就可以遗弃了。缁布冠,是用一块黑麻布圈成的帽子。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在宗庙要行一种冠礼,加冠三次。一加缁布冠,次加白鹿皮做的皮弁,三加赤黑色平顶的爵弁,分别表示此后有了治人、参政议政、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礼毕就寓意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因此冠在古代服饰中有重要的地位。出名的还有远游冠,执杖走天下的徐霞客,就收到一顶母亲亲手做的当时多为王侯佩戴的远游冠,以示激励。徐霞客常戴着这顶远游冠在断崖、激流、强盗、猛兽中风餐露宿,进行对山川的考察活动,为后世留下许多宝贵的数据和图画资料。而通天冠,是皇帝戴的帽子,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通天冠,高九寸。”这是一种以铁为冠梁,外观巍峨,令人肃然起敬的帽子,地位仅次于祭祀时的礼冠“冕”。为了固化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古代贵族男性为自己发明了多少名目繁多的帽子呀。在明代百科全书《夜航船》中,关于“冠”的一节,仅罗列出来的古代王公贵族名流雅士的帽名,就令人目不暇给了。比如有可以看出质地的竹皮冠,有执法官吏专用的獬豸冠,有赏赐宠臣的进德冠……细细品味,有些帽子也传递出佩戴者的一种情绪。坊间常见的有周郎的纶巾,他戴着它,不动声色地摇着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尽显聪慧儒雅;有韩熙载的青纱帽,在《韩熙载夜宴图》中,他戴着它,眉宇间心事重重,高高的青纱帽显示的官相威严,和衣衫不整流露出的颓废气息相交织。彼时,文武双全的他,因为北方人的身份正经受着南唐后主李煜的猜忌,不得不刻意表现出放浪形骸。

青纱帽(《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古代贵族男性是如何用帽子炫耀自己的阶层地位的呢?他们制定了冠冕制度。这是一种将朝廷与官府的秩序、官员的等级落实到细微处的制度,由此还衍生出一些与官场有关的成语,比如形容辞官回乡的“倒冠落佩”;形容像官吏帽子一样故作气派高贵的“冠冕堂皇”。《后汉书》中记载了十六种冠,除了前文提到的,还有进贤冠、法冠等,佩戴皆要符合身份级别,不可僭越。比如规定玄冠为公卿所戴,进贤冠为儒士所戴,巧士冠为宦官所戴等等,反映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冠冕制度比较完备的东汉,有皇帝礼冠十二旒,三公诸侯九旒,卿七旒的细致规定。旒是什么?是礼冠前后垂的珠玉串儿。连这种被《菜根谭》嫌弃为“旒赘”的多余饰品串数,都根据等级有数额规定,不禁佩服冠冕制度制定者的“明察秋毫”与“一丝不苟”了。但想讥讽的同时,也不禁对冠冕制度的制定者好奇起来。因为从美学角度上说,这些冠冕的形状,实在是具有古建筑物的一些特征——帽身构架上有梁椽有檐坊,帽顶仿若庑殿顶悬山顶,帽子整体设计像一座宫殿的屋顶,巍峨、对称、穿插有序。而且,古建筑也有运用色彩来“明贵贱、辨等级”的手法。带着疑问想起历史上一个冠冕制度制定者的履历,他就是蒋少游。蒋少游是北朝时代的艺术家,生平坎坷,曾作为被占区子民被强行迁徙到平城。服兵役时因才学过人,被孝文帝拓跋宏重用。北魏迁都洛阳后,为加快民族融合,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魏书》有记载蒋少游被钦定主持制定冠冕制度的语句:“及诏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等议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积六载乃成。始班赐百官。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其中蒋少游设计的服饰“褒衣博带”,即宽袍大袖的汉服式样,很受世人欢迎。这位蒋少游还有个身份——建筑家。非常有趣的一个联系,也侧面说明,冠带的设计,和建筑美学有一定的关联,美学本是相通的。

晋武帝冕服图

民国凤冠王龙藏品卫刘芳摄

凤冠扮演者:陈素琴供图:李亭

如果说帽子是古代贵族男子为自己设计的阶级炫耀品,女性帽子就是一种男权社会的恩赐,它往往隐藏着女性婚姻生活中的柳啼花怨。那么,女性是什么时候开始戴帽子的呢?古代女性主要佩戴钗环头饰,也用头巾,所以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中,司马懿守城不出,诸葛亮就“遗懿巾帼妇人之服”,即拿女人的冠带服饰去刺激司马懿,说他不是男子汉大丈夫,像个女人,果然激怒了司马懿。但“女冠”的说法不是没有,只是基本都是代指女道士,因为当时俗世女子是无冠的。比如南宋的《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中记载唐代玄武门之变事件时,有“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旧”的字句;《牡丹亭》有“怪哉!一个梅花观,女冠之流,怎起这座大园子”的字句。也有文献明确记载,唐代女子按礼仪不戴冠冕,《唐六典》卷四《礼部尚书》叙及皇后之服、外命妇之服,皆是“钿钗礼衣”之制,没有冠冕。宋代开始将凤冠定为礼服,纳入后妃冠服制度。明代时,凤冠流行开来,除了后妃命妇可戴,也被用于婚礼时女子配饰,所以现在我们谈古代女性的帽子多是指“凤冠”。现代人所能看到的凤冠一般在两个地方,一处是戏台上或影视剧中。越剧《碧玉簪·送凤冠》一折中,簪双缨的状元郎手捧凤冠霞帔,向被陷害的妻子连连道歉;电视剧《知否》里,盛明兰头戴诰命夫人凤冠,凤冠两侧有凤衔着珠络,帽底两侧还分别垂有帽翅“博鬓”。另一处是博物馆中。明定陵出土了明万历皇帝神宗的两任皇后孝靖皇后和孝端皇后的凤冠各两顶。凤冠所嵌的龙凤数量不等,冠上饰以金碧辉煌的珠宝花、点翠、博鬓。它们不仅昭示着佩戴者的高贵身份,更能反映出当时匠人高超的工艺水准。

《三国演义》剧照

端在手中的凤冠(《碧玉簪》剧照)

翟冠《知否》剧照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明代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礼服冠和六龙三凤常服冠,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礼服冠和三龙两凤常服冠,因为装饰宝石珍珠太多,竟重达四到六斤。沉甸甸的还有凤冠下两个女人多舛的命运。据《明史·后妃列传》记载,孝靖皇后王氏“初为慈宁宫宫人”,偶被神宗临幸有孕,却因出身卑贱被“讳之”。后来,神宗因子嗣问题被生母李太后劝解——“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才勉强封王氏为恭妃,但对王氏母子极其冷淡。王氏常年被幽禁虐待,双目哭盲且病危时才得见儿子光宗一面。王氏的孙子熹宗即位后,才重新迁坟厚葬祖母并追封为“孝靖皇太后”,凤冠应该是此时被填入。而孝端皇后虽是神宗原配,也不受宠,因无子,还引发一场争夺太子位的“国本”之争。她凭借“性端谨”,孝顺太后,回护光宗,不与神宗宠妃郑贵妃的专横毒辣计较,方得以在位四十二年。她们的凤冠,是胆战心惊和忍辱负重换来的,她们何曾有过鸾凤和鸣、天伦之乐,“椒难卒发,掖庭姮娥,惴惴晨夕不自保。稽事揣情,当有一种牢愁忧受之况”,是她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牢狱般的生活中,皇帝对她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她们是强权的牺牲品。爱和自由,与她们无关。即便是戏剧《碧玉簪》中的凤冠,也不过是一种男权社会自认为最隆重的赔礼方式。而赔礼的对象秀英,被以不贞之名构陷,并因此长期遭受夫家的凌辱,身心损毁严重,岂是区区一顶凤冠就能抵偿?但从孝靖到孝端再到秀英,也就只能任由一顶凤冠作为旌表方式安慰一下了,且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得到的。这金灿灿的民间凤冠,多想它能给新嫁娘们名副其实的祝福啊。元杂剧的唱词“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听着俏皮欢快,背后也是一出陈世美式的故事:张家小姐千里寻夫,而丈夫高中状元后已另攀高枝,不仅变心更将张家小姐污蔑为逃婢刺配。戏曲人生,人生如戏,“今人为古人写照,他年看我辈登场”,剧作家们的笔下充满戏剧性的冲突,虚实题材原本都是来源于历史,来源于生活,封建社会大部分新嫁娘的命运可想而知。路过一顶私人收藏的民国银鎏金凤冠时,看到它的八个字纹“奉天诰命官诰重封”,与寓意吉祥富贵的二龙七凤钗、五“蝠”捧寿图、囍字花饰和碧玺玛瑙,都好像被时光凝固在玻璃展柜里。它安静祥美,似欲言又止,像历史的眼睛,默默和今人对视,让人不由得心有戚戚也。想跨过时空,去祝福这顶凤冠的主人,愿她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明神宗和戴凤冠的孝端皇后

提笔历数帽子在古中国的来龙去脉,却发现洋洋数千言也不过只能管中窥豹,看到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所承载的文化活动的一角。而它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进化过程和状况只能择日再叙。简而言之,帽子这种曾经象征着权力重量和旌表牌坊的物事,在进入现代人生活后,被卸下了封建制度的面具和束缚,从象征意义转变为功能性。它不再限制佩戴性别,不再与阶层地位挂钩,也不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它开始与脸型和气候有关。

部分女士现代帽

获得新生的它似脱缰野马一般,被设计师和民间实用家们一起动手,根据造型、材质、功能幻化出形态各异的帽形:贝雷帽、鸭舌帽、渔夫帽、报童帽、雷锋帽;粗花呢、灯芯绒、针织线、羊羔绒、拉菲草;遮阳帽、防尘帽、棒球帽、制服帽、礼帽……当然,现代人戴帽子除了礼仪、时尚、防晒御寒等功能,还有个心领神会的作用,可以遮蔽一下日薄西山的发量。而且,帽子更多地被现代女性佩戴,她们已经从“女性是男性附庸品”的传统观念中走出,从主导着话语权的男性手中争取到平等地位,帽子和女性一起获得了解放。

来源:映像

发布:华夏文化融媒体中心

责编:崇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