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方锦龙和周深合作,选择的这两首歌非常的有趣,一首是非常现代带着轻摇滚元素的流行歌曲,朴树老师的《平凡之路》,一首是非常国风基本上遵循了国风音乐调性的古风歌曲《大鱼》,你要问我《大鱼》怎么搞我还能有点想法,但《平凡之路》怎么跟琵琶搭起来,我还真没有什么概念。但是毋庸置疑这次两位交出了一张可以说非常不错的答卷。#周深方锦龙#
两首曲子都是老歌新唱,唱出了新意,漂亮。
平凡之路不平凡,不必丧,燃起来,平凡的人也要努力走花路。
大鱼遇上大师的琵琶,变身琵琶鱼,反弹琵琶飞天,鱼尾巴绝美,美出新高度。
我常常觉得,《大鱼》见证了周深一步步地进化,仿佛真是从“大鱼”化为鲲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我发现,他仍然在不断地进步。有人说他把代表作“常唱常新”,我便觉得,原来扶摇而上的高天之风仍未停歇,风鹏正举,就像是现在他在舞台上意气风发的样子。
我又常常想,他这些年一路走来,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看怎样都是一条不平凡的路,但对于他自己而言,从网络的唱见卡布到现在的周深,在他自己眼里,这些年的经历究竟是平凡还是不平凡的呢?我知道他说过“从前很难想象自己会成为一个歌手”这样的话,可当我下定义时,仍然是迟疑了。
而在听他在舞台上高歌《平凡之路》时,在听众都感慨这唱得“不平凡”时,我意识到,这就是周深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于常人的想象,这是多么不凡的伟业。
但对于鲲鹏而言,他“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气负青天便去往南冥,这就是鲲鹏展翅的模样。
回到舞台本身,回到周深本人,我又词穷了,感觉再多的赞美之词只是添饰。
他和管弦乐队的配合,他和琵琶的呼应,以及他自己强大的音乐素养,完美的成就了这个舞台。
他没有自己独占这个舞台,也没有让琵琶这种杀伤性极强的乐器占了自己的风头。
在最后和着琵琶爬音节的一段吟唱中,我真的觉得,周深,乐器成精平凡之路和大鱼路是交响乐编曲,交响乐的编曲本身比较复杂,整体偏宏大,另外,这一版编曲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方锦龙的琵琶不是作为伴奏,而是与周深的声音相和,地位需要被凸显的器乐。毕竟方大师的地位摆在那。
这也是为什么周深昨晚的演唱难度大,情绪选择比以往更饱满的方式演绎的原因。说实话一般歌者是驾驭不了这样的编曲,驾驭不了交响乐的。周深在谭盾的作品演奏会上,谭盾对他的评价是“会和乐队一起呼吸,具备所有古典音乐家的素质”。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况且方老师的琵琶,有魂。私以为琵琶属于叙事性一流的民乐,不过叙述的共情力则完全取决于弹者的功底,方老师昨天的弹奏真是给我用琵琶讲故事的感觉——不甘于平凡的少年终于在人生过半发现平凡才是绝大多数人类的必然归宿。想必这也是编曲老师敢以琵琶搭配人声做二重的原因:方老师的琵琶和周深的人声,能讲好故事。
再说回周深的演唱,先让我感叹一句:这哥们儿太敢了!!除了艺高人胆大我暂时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周深的人声搭配琵琶不是第一回,越剧版《大鱼》就是一次非常惊艳的合作。当时还是“进化前”的pre-n版本的周深,纤细剔透的戏歌搭配如诉如泣的琵琶,简直是如意楼里的神仙风月。
周深唱得真好,唱出了少年意气,不屈不挠,方大师的琵琶仿佛会说话,接住了他的情绪。管弦乐队,琵琶,歌手配合得相得益彰。大鱼更不必说,千变万化,探云拨雾。
三台晚会,5首歌,周深增加了差不多3万粉丝,收视率也是名列前茅。周深舞台词条的实时都是夸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完了整场晚会。
他作为科班出身,唱功优秀,并且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歌手,每一个舞台呈现出来的效果好不好,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周深是最清楚的。如果他认为对的,他会继续在下一个舞台运用,并不受风言风语影响。如果他觉得不够理想,他会在之后的舞台尽力弥补这个遗憾。
我以前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