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越剧100周年追忆尹派艺术创始人尹桂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5154126.html

前言:今年是女子越剧诞辰周年,应该追忆一些人,一些事。越剧从绍兴乡间走来,到上海发扬光大,从服务新中国。一路上有太多人为了越剧付出了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追忆一下尹派创始人,越剧皇帝尹桂芳。

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

序:尹桂芳在越剧舞台上贡献了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走过了艰难坎坷的道路,见证了越剧的发展,舞台就是她的一切,烦恼,苦难,理想,事业,都与越剧的发展息息相关。

尹桂芳为什么要去学唱戏

尹桂芳年冬天出生在新昌县的小龙潭村,原名尹喜花。新昌是个穷苦的山区县,尹家全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生活贫困,原来7兄妹的家庭,不幸西去了四个。8岁那年,父亲病逝,地主看尹家没了劳力,就把田给收了回去。母亲只好带着尹桂芳去帮人做针线活,供养年仅4岁的妹妹和两岁的弟弟。没有活的时候,尹桂芳就上街讨饭。看到母亲的愁容,和弟弟妹妹的啼哭,尹桂芳经常想着怎么分担母亲的忧愁,照顾好弟弟妹妹。

尹桂芳

新昌相邻的嵊县是越剧的故乡,那时候的越剧还不是越剧,可以称为讨饭戏。常常是两个人手拿尺板,笃鼓沿街卖唱,乞讨点年糕,种子之类的吃食。也有一些是搭建个临时戏台,擦些水粉,上台唱一些戏文。此时的王文娟感觉,自己也是讨饭的,何不学点戏呢?于是与母亲商量学戏的事情,母亲虽然舍不得女儿吃苦,但是想想,唱戏总比直接讨饭要强一些。于是就把她送进了一个家庭科班学做戏。可惜的是学了半个多月,班主赔钱了无奈把班子解散了。

十二岁的时候一家四口寄居到一农家做女红帮工,主家的媳妇过世了,有人就撮合母亲嫁给主家,尹桂芳和妹妹就给主家的两个儿子做童养媳。母亲没有答应,就只能回自己家了,没有了生活来源,懂事的尹桂芳又想到了学戏,当时离家四十多里地的嵊县有一个醒狮剧社正在招学徒,当尹桂芳去了的时候,剧社都开班4个多月了,比起其他学员,她只能更加用工努力才能赶上。

尹桂芳

刚开始尹桂芳学的是旦角,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练功。过了一年,碰上了荒年,戏班子难以维系,班主李水华只好召集大家宣布解散了戏班。相处了一年多的学艺好姐妹们要各奔东西了,都是泪水涟涟,互相道别。

已经学了基本功的尹桂芳经人介绍,考入了嵊县大华舞台,是一个比较正规的大型科班,班主是一个老艺人,背后老板是一个盐商,经济实力和演艺水平都是比较上层。当时男女合演的小歌班方兴未艾。大华舞台主要是唱绍兴大班的正本戏文,和南路京戏,的折子戏为主,被人也叫乱弹班,或者小徽班。

尹桂芳

当时的学员都出科了,已经开始边演戏边学戏了,虽然尹桂芳有点基础,但是班主也不敢重用她,毕竟是一个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只能饰演一些丫鬟书童之类的小配角。只有其他演员生病无法上台的时候,她才有机会顶上。花旦,小生,老生,都能顶,这样也有好处,戏路广了,对各个行当的表演特点也能熟悉。

第二年,班主又指定她学习大戏《太平桥》旦角田兰花,算是开启了正式的旦角演艺生涯。那时候演出都是去绍兴,余姚一带,乘坐乌篷船,住的是破庙,舞台是祠堂,活着田间地头,一直漂泊到了年,尹桂芳算是正式满师出科。

茅威涛和老师尹桂芳

出科后的尹桂芳现实在宁波一带,搭班演出,跑遍了几乎整个浙东,当时的她势单力薄,艺海茫茫,她也不知道命运会把它送往何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