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扁平疣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8833387258790876&wfr=spider&for=pc“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并有多个剧种演出。这个故事说的是两晋时期,有个叫祝英台的女子,女扮男装赴杭州尼山求学,途中遇到也是往尼山求学的梁山伯,二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梁祝同窗三载,英台对山伯深为钟情,而山伯却始终不知英台是女性。有一天,英台收到父亲的信,催其回家。临别时,山伯送行,英台假说以自己的九妹许配给山伯为妻,请届时前往迎亲。英台回家后,其父将她许配给马太守之子。山伯来到英台家,二人相会,始知“九妹”即英台本人,且已与他人订婚,遂饮恨身亡,被葬埋。这时,马家来迎亲,英台却身穿素服上轿。花轿途经山伯之墓时,英台以祭扫为名碰碑而死。死后,二人化为蝴蝶,于晴空中翩翩起舞。“梁祝”传说发源地向有争议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六朝时的古乐府《吴声歌曲》之《华山畿》,其中以梁山伯的口气写道:“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马廉卿的《劳九杂记》中明确地说,梁山伯为东晋穆帝(-年在位)时人。“杂记”中所述内容,与传说故事大同小异。梁祝故事有了时间,而他们是哪里人?清人吴骞《桃溪客话》中说,宁波府有“义妇冢”;蒋薰《留素堂集》中说,“清水县有祝英台墓”;《宁波府志》中说,祝英台是晋代上虞(在绍兴市东部)人,梁山伯是会稽(今绍兴)人……说法不尽一致。年,文化部决定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彩色影片,在审定剧本时,再次出现祝英台是何地人的争论。因为,当时全国的“梁祝遗迹”有几十处,仅祝英台的“籍贯”就有五种说法,且各有说词。于是,有关专家组成小组,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早在唐代张读的《宣室志》中有这样的记述:“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上虞县志》中也记载,东晋时“丞相谢安封其(祝英台)义妇冢”。据此,越剧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头第一句唱词便是“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元氏封龙山“梁祝”传说入县志虽然电影艺术片中这样唱,梁祝“籍贯”似成“定论”,但全国四省六地对此仍有争论。远距浙江几千里之遥的河北元氏封龙山,就有梁祝传说,或说是“记载”。当年河北是否参与了这场“争论”,笔者不得而知。因在《元氏县志》(明崇祯版)的“陵墓”一节中记有齐时梁山伯墓的内容,并云“在县西面四十里南佐村西北隅”。“古迹”一节记有“吴桥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封龙)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能骞移,若有阴为封户者,相传梁山伯、祝英台之墓。”此墓之碑民国时期尚存,后被毁。梁祝故事在河北之所以传播开来,除有《元氏县志》的记述外,主要的还是白朴的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产生了广泛影响。白朴(-约),元代著名杂剧家,原名恒,后改名朴,隩州(今山西河曲东南)人。金末战乱时失母,由著名作家元好问教育成长。入元后,决不为官,曾在封龙书院攻读,后久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从事杂剧创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存目16种,其中即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他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已成传世之作。《墙头马上》和《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主题,都是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白朴在封龙书院读书和之后留院教书时,曾见过梁山伯、祝英台的墓碑,梁祝悲壮的爱情故事触发了他在战乱中失母的悲痛,遂在书院教书之余专心写起梁祝剧本来。他写得很入情,写到高兴处,“哈哈大笑”;写到悲伤处,抽泣不止。据说,他写的这个剧本,当年曾在书院以“弦索腔”曲调演唱,反响很强烈(现在石家庄丝弦这个剧种,即是元明时“弦索腔”的遗音)。元氏封龙山上的梁祝之墓、白朴的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成为河北“梁祝”传说的源头,“源头活水”千余年来延绵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梁祝”在河北的传说,并不广为人知。其实,传说就是传说,不必较真。有人说,女扮男装,同窗三载,怎么也能看出点儿破绽吧,梁山伯他傻呀?有人说,一个弱女子,竟能用头撞开坟墓,二人还化成了蝴蝶在晴空中起舞,这可能吗?是的,现实生活中这不可能。所以,“传说”不能用“生活真实”这把尺子来度量。传说就是传说,更不可做史实看待。无论梁祝传说是在宁波,在上虞,在清水,抑或是在河北元氏封龙山,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传说彰显着人间的真情大爱,那就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梁祝”电影饮誉海内外笔者还要说及的是,由传说衍生的文艺作品,往往有很强的生命力,影响深远。以“梁祝”传说改编的戏曲剧目不胜枚举,影响最大的当属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早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出场演员都是越剧名家,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饰梁山伯,张桂凤饰祝远公,吕瑞英饰银心……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部影片不仅红遍全国,而且饮誉海外。如:年4月至7月,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举行了两场大型电影招待会,第一场放映纪录片《年国庆节》;第二场放映的即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总理让在请柬上只写了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歌剧传说彰显着人间的真情大爱”。影片放映后,引起极大反响,一位美国记者说:“这个电影太美了,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感人。”音乐作品取自“梁祝”题材,影响最大的,当之无愧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部作品由何占豪、陈刚作曲,被称为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举。这部作品于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后,好评如潮,并成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节目。笔者难忘的还有一件事。年2月5日至22日,文化部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会议在北京举行,笔者(王礼人)当年在河北省艺术学校(今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工作,作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与上海代表何占豪同住一室,必然要谈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及影响;而每每提到“梁祝”话题,自然将思路引回“梁祝”在河北的传说。(王礼人安彪/文刊于《燕赵都市报》年6月6日14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