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研究》,李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7月版
李芳这部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时光如流,屈指算来,她博士毕业已经十四年,而我们合作开展子弟书整理与研究的经历,却仿佛就在眼前。
“子弟书”,是清代八旗子弟群体中产生的一种说唱文学,其文本性质介于传统诗词和鼓词唱本之间,就像元人散曲介于诗词和俗曲之间一样。它主要流行于北京及沈阳一带,随清亡而消逝,其文本仍在民国以后的说唱和地方戏中被演唱或改编,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如越剧《红楼梦》中许多优美的唱词,就来自韩小窗的子弟书《露泪缘》——但今天人们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年,我和李芳、关瑾华合作编集的《子弟书全集》《新编子弟书总目》出版,就有不少人在介绍时把它说成“弟子书”。
我涉猎子弟书的研究,最初是因工作的需要。年夏天,我博士毕业留校,在中国古文献所工作,当时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标点整理清车王府旧藏曲本,其中有将近三百种子弟书,我们整理之后,以《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为题,于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卷,用大十六开本,像两块大砖头,厚厚的、沉沉的。我主要负责其中第二卷。通过校点,我对子弟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车王府所藏只是子弟书众多版本中的一种,其他版本仍为数不少,而且车王府所收者,不过占已知篇目总数的三分之二,所以,我萌生了一个念头:系统地汇集所有版本,编纂一部总集。这多种子弟书,大约来万字,花个一二十年时间,应该能够完成。
年11月,我申请的“子弟书全集”整理项目,由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委会”)立项,资助经费两万五千元。这是我学术生涯获得的第一份资助!年4月到年4月,我在日本访学,全面调查了日本公共图书馆有关子弟书的收藏,并全部作了复制。早在年,首都图书馆就把所藏车王府曲本全部影印,线装,余函,售价人民币30万元,主要销往海外。早稻田大学买了一套,就放在普通书库,可以出借,我用数码相机把其中的子弟书全部拍了下来。其后,又借赴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之便,调查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等处收藏的子弟书,构成了一个初步的资料库。最为幸运的是,年,我认识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谢寿光社长,他听完我的介绍,当场拍板说,交给他出版,出版社愿意承担所有出版费用。既然出版有了着落,我的工作也就必须抓紧展开。
但这只是我计划进行的工作之一。我那时刚过不惑之年,精力旺盛,想法稍多,有几个项目在同步展开:
一是在日本一年,对日藏中国戏曲作了全面调查,准备编一部“综录”,选录孤本、稀见版本影印,再出一本专著,构成一个系列的成果,目录与影印工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接;
二是力主启动《全明戏曲》的编纂,并建议先整理明杂剧,获得黄天骥师认可,也得到了中山大学的支持。此事作为团队的集体项目展开,安排在中华书局出版,我是组织者与联络人;
三是将研究领域从戏曲拓展到说唱,时间下延至民国。“子弟书”只是其中的一项,广东的木鱼书、潮州歌册等,是后续的目标;我还希望联合学术界的同道,着手各自感兴趣的对象,分别调查整理,将来以“中国俗文学文献大系”之名,分头出版,逐步改变这个领域较为冷落的局面。
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从日本回国后,我开始招博士生,就有意让学生参与我的计划,在师生之间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团队。我给他们的题目,大都是我展开多年、有所积累,或是深感兴趣、切实可行的,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还能在资料、视野与观点上提供帮助。学生多承担一些文献调查、寻访等基础性工作,我就能腾出时间与精力,再拓展新的领域,争取新的立项,则之后再招收的学生就又可以有新题目供选择,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滚动推进。
回顾戏曲与俗文学研究的历史,我发现基本文献的建设,大多是在年代完成或打下基础的,如郑振铎先生主编的《古本戏曲丛刊》(一至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傅惜华先生的“中国古典戏曲总录”系列目录(前三种,-)及《子弟书总目》()等,皆是如此。正是一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投身俗文学研究的学者,如阿英、傅惜华、谭正璧、薛汕等,在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