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越剧表达演绎山海情深文旅中国

3月19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一边是一座三角钢琴,一位少年钢琴家在陶醉地演奏;另一边放着一把竹椅,一位穿着名族特色服装的艺术家吹奏着民族乐器——芦笙。舞台中间,一道道竹编式的线条勾勒出一条条绵延大道,连接两边。一段欢闹的苗族庆典音乐响起,开启了越剧《山海情深》序幕。该作品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剧目,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入选剧目,3月19日、20日是该剧首次与北京观众见面。

编剧李莉介绍,《山海情深》讲述的是上海与贵州之间的扶贫故事。上海服装设计师、志愿者蒋薇希望重建苗寨竹编合作社,她与竹编社社长应花共商振兴竹编发展规划,经历了与主管产业的副县长、蒋薇的父亲蒋大海,竹编高手、应花的婆婆龙阿婆的种种误会,最后冰释前嫌。

钢琴和芦笙的组合是导演杨小青特意打造的一个另类空间。钢琴的演奏代表摩登澎湃的上海都市,芦笙声音之悠扬来自苗寨。这两个空间的互动、对话、交流、融合就是山海情深,就是上海的扶贫工作。“自年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以来,一批又一批、一棒又一棒来自黄浦江畔的干部告别家人,打起背包,投身到黔北茫茫大山,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了上海的温暖和力量。越剧《山海情深》讲述的就是我们的故事,‘蒋大海’就是无数上海扶贫干部的集体画像。”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选派干部,挂职任遵义地区唯一的深度贫困县正安县常委、副县长李国文在看完越剧《山海情深》后动情地说。

蒋大海的扮演者许杰对此也颇有感触,他很荣幸能饰演这个人物。“我原来对扶贫干部的了解很少,他们工作在远离上海的偏远地区,随着了解加深,我感觉他们确实蛮伟大的,而且是那种很朴实的伟大。剧中的蒋大海每天要走三万步,我想想我每天健步走一万步也很累了,他还是在山区,确实不容易。”许杰希望自己收着演,让感情的表达更加内敛。编剧李莉在二度修改中给他加了一段新词,让他对扶贫事业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政绩不是口号,不是表彰,更不是履历表上的升迁筹码。它是村村寨寨门前的那条路、那座桥、医院、那所学校,是家家富足丰满的口袋,是户户团聚幸福的笑脸,是男女老少安定美好的生活。”观众席上,不少观众为这段念白湿润了眼眶,默默拭泪。

一位上海越剧院的老戏迷也被该剧深深打动。“我很少有看戏哭过的,没想到这样一部现代戏确实把我看哭了。我觉得一是大家都在看戏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因为这里的故事、人物跟我们的生活很近;第二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把很多东西浓缩在很短的时间里,再通过表演把它极致化展现,观众可能会绷不住、潸然泪下。尤其是想到我也是个父亲,我也是个丈夫,就更加被蒋大海这个人物感动。”这位戏迷说。

《山海情深》第一次实现了上海越剧院全院三个团一起演绎,演员、舞美人员和乐队加起来近人,这是近二十年来上越出动的最大规模的队伍。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说:“我们这次创作得到了很多兄弟院团的支持,兄弟院团们都把主创的档期让出来了。”编剧李莉、章楚吟,导演杨小青,作曲刘建宽,副导演蒋新光,唱腔设计陈钧等,主创团队可以说跨越了长三角地区,也可以说是跨越了不同的艺术界别。

对于越剧来说,《山海情深》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尝试。扶贫题材不是人们认知里越剧之所长,该剧更多是让新的越剧观众通过一个与当代现实生活有较高关联的故事而接受越剧、爱上越剧。杨小青坦言,自己这些年一直在走一条越剧诗化的道路,今天的戏曲舞台已经可以突破人们想象当中固有、单一的模式,从形体感、样式感到舞台表达的节奏等方面,都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呈现,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追溯越剧发展的百年历程,始终和时代紧密相连,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追逐者。越剧《山海情深》保留了越剧创新的基因,除了传统的戏曲导演、越剧唱腔之外,加入了管弦乐编曲、音乐剧编舞、实景灯光秀、影视服化等主创,使舞台呈现耳目一新。

北京站演出结束后,该剧还将赴云南、贵州、重庆等上海援建对口地区演出交流。

(图片为该剧剧照,由上海越剧院提供)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