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老街新装迎客丨太湖源美丽城镇很田

■记者管光前见习叶佳裕通讯员吴洁

01:21

秋分的朝阳火热中掺杂着一丝清凉,亦如隐藏在繁华集镇背后的青云老街,烟火气中夹杂着天高云淡的惬意和闲适。

在太湖源集镇跨过一座石拱桥,仿佛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

旗袍,纸伞,石板巷;粉墙,黛瓦,火柿子;清溪,白鹭,浣纱女;轻歌,漫步,青云桥……

在“源头共富”党建联盟的引领下,经过半年多的匠心打造,太湖源集镇上的青云老街梳妆一新,靓装迎客。在完成了立面整治、亮灯改造、业态植入、庭院美化等一系列工作之后,2.0版的太湖源美丽城镇在小桥流水、灯火阑珊中走来。

一早,青云桥头、大畈水两岸挤满了男女老少。浪口村的旗袍队、高云的戏剧团、众社的音乐人,还有玩快闪的、操古琴的、做美食的……都自发从太湖源镇各村赶到青云古街,为老街新开添彩助兴,一睹老街“新容颜”。

青云桥,其原名青岭桥,民国初期修葺时更名青云桥。《临安县志》载:青岭治西北二十五公里,下有桥,跨大畈、青岭二溪水。

今日的青云古桥头,绿黄相间的秋叶在微风中摇曳,旗袍装、油纸伞从桥上缓缓走过,流动着烟雨江南的清新和雅意。老街上老店新开,游人如织,吆喝声此起彼伏。穿街过巷,眼前豁然开朗:南溪北岸,农家小院,桑麻之乐扑面而来,舍南舍北,石墙竹篱,田园锦绣,葱蒜瓜蔬次第新;漫步绿道,穿过小桥流水,南溪南岸,田园客厅,绿竹猗猗,蒹葭似雪,古琴悠悠,越剧飞歌……此刻,两岸的烟火和田园牵手相连,相映成趣。

家住南溪岸边的镇上照相馆老板游山,日常喜欢拿着摄影设备记录着村里的点滴变化,他说:“我们家的围墙全部被重新翻新,家周围的环境以前乱遭遭的,现在整洁美观,感谢党和政府!”一旁18个月大的“小豆芽”宝宝,也指着墙上的“永远跟党走”标语牌嘟囔着标语。在游山家对岸的邻里中心康养楼里,专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定制的电子阅读室、健身房、影音视听室一应俱全。

南溪两侧的道路加以修缮平整后,建成了两条贴河岸而行的蜿蜒健康绿道,供百姓们茶余饭后来散步游玩。每到夜晚,镇里的亮灯工程让两岸灯光与夜色相融。溪边的通信塔经过巧妙亮灯改造,堪比珠江之畔的“小蛮腰”,让77岁的王明珠倍感自豪:“上海有东方明珠塔,我们太湖源有通信塔。”她笑着说。

“每天晚饭后,还有其他村的人开着车来这边的绿道散步呢。”家住南溪头的张月儿,家里新房就位于绿道起点。今天“开街日”,她丈夫还专门请来八方战友来集镇聚会。百姓们从镇里“美丽城镇”建设中获得的幸福感,自青云及周边,蔓延开来。

青云老街是太湖源镇创建美丽城镇的核心区块。今年以来,太湖源镇围绕创建“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这一目标,匠心打造“五美”城镇,讲好太湖源的“美镇”故事。

一年来,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处、万平方米,南溪两岸修筑了绿道,实施了亮灯工程。建起了邻里中心、康养中心、田园客厅……全镇条公里道路实施翻新,并全力推进全域景区化;

拆除危旧房余平方米,整治违建点位处,对青溪街沿线幢房屋实施外立面改造提升,通过“以拆破局、以整提升、以建提级”,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通过“一产”增效、“二产”提质、“三产”升级,形成了近10亿元的竹产业链,全镇60%以上鲜笋实现线上销售,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用“一首镇歌、一本故事书、一桌特色菜、一台乡情戏、一部宣传片”,形成太湖源镇独特的“五个一”文化标识,提升文化内涵,让百姓“乐起来”;

通过深化基层社会治理,通过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治理水平、搭建智慧平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随着青云老街“开街”,太湖源镇“美丽城镇”创建精彩收官。“美丽城镇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此次创建为契机,全力推动太湖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美丽城镇建设提供共富样板!”太湖源镇有关负责人说。

——编辑管光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