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距杭州五十公里,千年古镇桐乡崇福镇在这里静静地与运河为伴。
“打开家门就是河,用诗形容就是‘面朝运河,春暖花开’。”崇福人张福利的家就在运河边上。昨天下午五点,他像往常一样把电影放映机提到面包车后备箱,开始自己当天的工作——去乡下放电影。
以前去村里卖农药,现在去村里送电影
张福利今年59岁,年轻时在桐乡农药厂当过销售员,经常到村里推销厂里开发的新农药。大约十年前,他成了崇福镇的乡村电影放映员,带到村里的东西变成了一部部老电影,“我家邻居是电影院的经理,那时候下乡放电影缺人手就来喊我帮忙,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年。”
前天张福利要去的是崇福镇五丰村,放电影的地方在五丰村文化礼堂所在的五丰园。下了车,张福利熟练地和同事搬下设备,在两棵大树间拉起一块幕布,再把十几张塑料凳摆在广场上。夜色渐深,随着电影开幕,不少村民都围了上来,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今天放的是张华执导的电影《战士》,讲述的是一名抗战老兵的回忆。张福利说,他们放的电影主要以红色题材为主,重在教育意义,有时也会放一些其它类型的片子。“上个礼拜在星火村放了一部动画片,七八个路过的孩子都不愿走了,大人也只好留下来陪着。”他笑着说。
在崇福镇,看露天电影的多是老人孩子,以及一些外来务工者。“平常他们放电影啊我看到都会来看的,我喜欢看武打片和战争片。”一个操着桐乡话的老大爷对记者说。“我还是喜欢看一些比较温馨的电影,今天来做核酸,顺便就过来看看。”一个抱着孙女的老阿姨笑眯眯地说。
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很快结束,张福利走上前,又开始播第二部片子。夜色渐深,一些观众起身回家,另一些则上来坐了下来。等到电影散场,已经是晚上八点多。张福利和同事收拾好设备,开着面包车离开了五丰村。
电影幕布背后的乡村文化变迁史
十年来,张福利沿着运河两岸跑遍了崇福镇所有26个村子和3个社区,给村民放了几千部电影,也见证了这座千年运河古镇的巨大变化。
“刚开始那几年,去村里走的都是很窄的机耕路。村里没场地,放电影只能在农户家门口的水泥地,尘土飞扬的,各家各户凑几张板凳出来摆一下,就当是座位了。电线也要从农户家里拉出来,村里补贴一点电费。夏天电力紧张,有时候放到一半,荧幕突然就黑了。”张福利回忆。
如今,崇福镇每个村子都建起了文化礼堂,其中还有3个被评为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崇福镇也获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乡镇。
五丰村文化礼堂
在李家浜村,曾经狭窄难行的机耕路如今正在全面改建,村委会外面也搭起了脚手架。在当天张福利放电影的五丰村文化礼堂外,老远就能看到古色古香的“五谷丰登”牌坊。除了文化礼堂,园内还有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农耕艺术馆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步道两边则是亭台水榭、喷泉假山,美不胜收。在张福利居住的崇德社区,露天放电影不仅有社区志愿者早早地准备好长凳座椅,天气炎热时还为观众免费提供茶水和扇子,室内则有空调,用电更是从来不用操心。
不过,尽管放电影的条件好了,张福利却告诉记者,相比十年前,现在看电影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现在每个村都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村民们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露天电影不如以前吃香啦。”
“文化大餐”唤醒运河古镇魅力
今年八月,崇福运河文化历史街区横街保护整治项目基本竣工。张福利小时候与小伙伴玩耍的运河两岸,现在建起了游步道。每到夜晚,两岸灯火辉煌、美不胜收。
崇福自古“崇文厚德”,是人文荟萃之地,范成大诗云“君不见衣冠盛事今犹昔,前说燕山后崇德”。近年来,崇福镇打造了崇德艺术院、宋韵女子学堂、语溪学堂、农创之声、老徐说崇福等一批文化精品,给群众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每到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运河两岸更是热闹无比。今年端午节,崇福人在运河畔赛龙舟、裹粽子、舞龙舞狮、裹粽子,穿着宋朝的服装巡游。元宵节,该镇又举办元宵喜乐汇活动,猜灯谜、手工汤圆制作、提灯走桥、越剧表演等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今年七月举办的“大运河之梦”音乐节,设置了美食集市、百花集市等区域,更是游人如织、人气非凡。
运河赛龙舟
崇福镇党委委员姚斐帆介绍,为彰显崇福千年运河古城魅力,该镇连续数年举办“大运河之梦”音乐节、北塘直街文创集市等特色活动,举办大型文艺活动近60场,大型展览近30场,“目前,全镇文化志愿者数量已超过人,民间艺术队伍达支余人,真正发挥出了文化引领的作用。”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新莓汇正能量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