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上海沪剧院为首都观众带来了“十年磨一戏”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吴侬软语的“上海声音”,将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物——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守望莫高窟半个世纪的“敦煌女儿”的故事娓娓道来。
现场观众们跟随剧中人物穿越半个世纪,共同走近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几代敦煌人致力莫高窟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一生,真实展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品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沪剧人将沪剧唱出了时代最强音,也让首都观众领略了“上海声音”带来的敦煌魅力。
匠心之作
沪剧《敦煌女儿》是一部匠心之作。上海沪剧院集结了中国戏曲界金牌创作团队打造,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领衔主演。茅善玉从序幕唱到尾声,每场要满弓满调地驾驭数十段宣叙、咏叹,最长的唱段竟达20分钟。她的嗓音唱腔变换多样,时而软糯有味、时而委婉回转、时而慷慨激越,生动地表现出了樊锦诗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的风貌。在时空交错的场景中,她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舞蹈化的肢体语言,丝丝入扣。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茅善玉在自己设计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京剧、越剧的唱腔特色,让整体演唱特别有力度,人物表现有张力。
上海长大的姑娘樊锦诗,北大毕业后来到敦煌研究所报到。
10年前,一篇上海女儿樊锦诗北大毕业后就来到敦煌研究守护半世纪的报道,深深打动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她决定创排一部沪剧。该剧历经多年,数易其稿,期间茅善玉带领主创团队8次深入敦煌,感受“莫高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舞台创作中。沪剧院坚守“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传统,在边演边改的过程中,该剧召开了5次大型专家研讨会,收集了树百份观众调查问卷。在一次次推翻调整后,沪剧《敦煌女儿》用多重叙事的结构、磅礴的音乐、诗意的舞台、多媒体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诗化写意、美轮美奂的敦煌故事,讴歌了几代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也扩展了传统沪剧的表现力,深化了人文精神及内涵。
樊锦诗真情回忆她与常书鸿等几代敦煌人共同守护半个多世纪的岁月。
在茅善玉看来,《敦煌女儿》的创作难度很大,是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调整。“精品力作离不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敦煌人不畏艰难、前赴后继,以赤子之心坚守文化阵地,传播优秀文化,这是敦煌故事,更是中国精神。”
知名沪剧演员钱思剑饰演的彭金章、凌月刚饰演的常书鸿、吴争光饰演的段文杰等敦煌人物,同样质朴而鲜活。
高峰之作
《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标杆之作。自年上演以来,先后应邀参加了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庆祝北京大学建校周年系列活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紫金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程重点扶持作品、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剧目,并获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不仅收获了广大沪剧观众的喜爱,在全国的影响也逐步扩大,尤其是各地的青年学子,对这部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