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3诗经上
第一节关于诗经
一《诗经》的篇数和创作年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在我国流行。而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也恰恰是这个时间写定。不过,《诗经》当时只称为《诗》,到战国时期,《诗》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才改称为《诗经》。至今仍称为《诗经》,只是沿用其名而已。《诗经》当时也称《诗三百》,因为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凤》《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凤》《桧风》《曹凤》《豳风》,共篇。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篇。颂,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的创作年代,学术界尚有不同说法。总体看来,基本属于周代创作的诗歌。周颂全部、大雅大部,是西周初年作品。大雅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都是东周至春秋中叶作品。《诗经》中创作最晚的一首诗,多数人认为是《陈凤.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是讽刺陈国国君陈灵公。陈灵公与大夫仪行父、孔宁都与大夫御叔之妻夏姬通奸,甚至在朝廷上身穿夏姬内衣调笑取乐。陈灵公指着夏姬之子征叔对仪行父说:“这孩子像你!”仪行父就说“也像你!”征叔长大之后感到耻辱,将陈灵公射杀。时人讽刺陈灵公,可能当时偷偷作有此诗。陈灵公死于公元前年,即春秋中叶。可见,《诗经》创作最晚在春秋中叶。
二何谓风、雅、颂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当时我国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因为《诗经》原是春秋时代各国乐师演唱的一部歌曲总集,其中每首诗都可以配乐歌唱。风、雅、颂都是由于音乐不同而划分区别的。“风”本来就是音乐曲调。古人见风吹时,能发出大小高低、清浊长短等各种音响,犹如音乐,所以便以风比乐调。《诗经》中篇诗歌,选自全国各地乐歌,地方色彩都很明显。编辑者考虑到诗乐的地方性,所以便按地域加以编排,某一地区乐歌便称为某国国风。此处“国”字,不等于现代汉语中所说“国家”,而是指方域、地区、邦的意思。如《周南》《召南》《王风》《豳风》,是说周南、召南、豳地土乐。卫风、郑风、陈凤,是说卫地、郑地、陈地的土乐。“王风”,王是指东周京都之地,“王风”,就像今日所说“京腔”“京戏”之类。其他国风,就像今日所说秦腔、越剧、陕西调似的。总之,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歌谣。
“雅”,正也,标准也。当时,人们有尊王观念,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把那里的方言称为“雅言”,把那个地区的乐歌称为雅乐、正乐,简称“雅”。大概编者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为“大雅”;把时代较晚、一般是写宴飮等生活的雅乐编为一集,称为“小雅”。
“颂”,包括《周颂》《商颂》和《鲁颂》,合称“三颂”。颂,即歌颂赞美。三颂中心内容是赞美周王、鲁侯、宋公这三国君主或其祖先功德,是这三国国君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所用乐歌,所以称为“颂”,仅限于这三国。不属于这三国的,即使也有赞美乐歌,也没列入“颂”中。
三《诗经》的编辑整理成书
对先秦文学颇有研究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说过,“《风》《雅》《颂》的年代绵延了五六百年。《国风》所采集的国家有十五国,主要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于长江流域。在这样长的年代里面,在这样宽的区域里面,而表现在诗里面的变异性却很小,形式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律差不多一律。音韵的一律就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一个统一性。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道加工。(郭沫若《简单地谈谈诗经》)”郭老说的颇有见地。在古代交通不便、方言各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采集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形式一致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古今不少学者认为,散见于全国各地的诗歌是通过采诗和献诗两种途径集中的。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食货誌》中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绚以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意谓春天刚来到,奴隶们走出群居点,到田间去耕作时,就有行人也就是采诗官敲着梆子在路上巡游,采集他们在耕作中所唱歌谣。然后,把采集的诗歌献给管理音乐的太师。太师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听。《春秋公羊传》的注者何休又提出一种新的说法:“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意谓男子年满六十岁、女子年满五十岁、没有子女照管的,官府就发给他们衣食,叫他们到民间采诗。所采集的诗歌由乡、县、邑、国,逐级转上去,最后演唱给天子听。尽管这两说中,采诗之人有所不同,但都肯定有采诗之事,而且说的也很具体。难以否定采诗之事。有学者认为,先秦古籍中没有采诗官的记载,西汉人才提及此事,显然是有意为统治者吹嘘颂德。其实,不管目的为何,统治者也想了解下情,采诗也是一个渠道,不必否定此事。而且,采诗本来就是氏族社会遗风,氏族酋长或者部落联盟首领为听取各个家族对公共事物的意见,便大量搜集民歌民谣,周王朝对此继承,特设采诗官,“采诗以观民风”,所采之诗由乐师演唱给天子。
献诗。周代天子周围的公卿列士或各国诸侯,对天子进行讽谏或歌功颂德,也经常献诗朝廷,或自己写的,或者引用采集来的,交给掌管音乐的太师,太师演唱给天子,这也是搜集乐歌的一条途径。可见,《诗经》是周王室经过诸侯各国协助,进行搜集,一定搜集甚多,尔后怎么成为篇的呢?司马迁认为,是孔子从三千多首中加以删减整理而成的,却不能令人置信。
首先,孔子及其门人都没说过删诗之事。孔子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诵诗三百”,他之前,《诗》三百已经存在。
第二,《左传》记吴公子季札到鲁国管乐,鲁国乐工演唱十五国国风及“雅”“颂”各部分,与今本《诗经》一样,而那时孔子年仅八岁。孔子之前,《诗经》已经定型,孔子很小时,《诗经》已经整理。
第三,《论语》等书记载,孔子严守礼仪,反对郑卫之音的淫靡,《诗经》中却存有郑卫之风。如果孔子删诗,不会保留这些诗歌。《诗经》是周王朝乐师亦即太师整理的。因为:
其一,通过采诗和献诗等途径,大量诗歌集中于负责音乐之官太师手里,在交通不便的当时,他人不可能掌握这么多诗歌,更遑论从中删定。
其二,诗歌广泛用于外交、政治场合,官员们不是直率表示自己观点,而是让乐工演唱诗歌。贵族子弟大多重视诗歌,向乐师学习诗歌。为教学需要,从众多诗歌中编辑选本,选取三百来篇,作为教材。《诗三百》就是当时的音乐课本。
其三,当时宴飮、使者往来等场合,官员也让乐工演唱诗歌。乐工也需要固定底本,背得滚瓜乱熟,可以随点随唱。《诗三百》也是乐工底本或说节目单。
可见,《诗经》是由乐师删定的。但与孔子也有关系。他对《诗经》予以“正乐”,利于流传。春秋以来,王室衰微,诸侯蜂起,战乱频仍,礼崩乐毁,诸侯士夫不遵守朝廷礼乐制度,甚至窃用天子乐歌,雅乐地位已经动摇,人们爱听郑卫之音,孔子大动肝火,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
认为郑卫之声搅乱雅乐,就会亡国灭族。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回到鲁国之后,进行“正乐”,纠正人们唱错的音节音调,清除雅乐中夹杂的郑卫花腔,恢复雅颂原貌,维护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巩固周王朝的奴隶主统治。但对保存《诗经》不无功劳。《诗三百》原是在官府由乐工传授,后来孔子首倡私人办学,以《诗三百》为教材,其弟子代代尊守先师遗训,将《诗经》作为必读课程,传到后世。
四《诗经》的流传
《诗经》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列。但因《诗经》是口头讽诵,仍能逃过焚书之劫。汉代传授《诗经》的主要是鲁人申培、燕人韩婴、齐人辕固、赵人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毛诗称古文学派,其余三家属今文学派。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亦即补充订正,使得学毛诗者日渐增多,一直流传下来。其他三家则衰微无继了。鲁齐韩传本经文,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称今文诗。从此形成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第二节国风
《诗经》中那些劳苦大众的民歌民谣,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感情朴素健康,显示了人民群众的艺术才能,是《诗经》的精华,不愧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其主要内容:
一揭露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劳苦大众罪行,《七月》《伐檀》《硕鼠》《东山》可谓代表。
《七月》反映村社奴隶全家男女老少一年四季从事各种辛苦劳动,一月修理农具,二月下地耕种,三月采桑养蚕,六月采摘鲜果,七月烹煮菜豆,八月打枣,九月收稻,十月净场,十一月凿冰,十二月为领主杀羊,还要为奴隶主纺织染布,制作衣裳,打猎修房,祈祷祝酒,到头来自己却是野菜充饥,穹窒熏鼠,塞向墐户,破屋透风,备受煎熬,物质上被奴隶主剥削殆尽,精神上惨遭折磨蹂躏。
奴农女儿,还惨遭践踏:
采桑女挎起了深深竹筐,
沿着墙边小路去采摘蚕桑。
春天的日头实在漫长,
采集的白蒿才装满深筐。
却害怕啊,公子掳掠去蹂躏,
采桑女啊心里好不悲伤!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饱含着多少心酸泪水!作者以生动具体事实,鲜明强烈对比,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劳苦群众的滔天罪行。《伐檀》《硕鼠》等篇都是如此。
同时,《国风》中还有一些诗篇,反映劳苦大众在沉重徭役、兵役负担下所遭受的痛苦折磨,例如《击鼓》《鸨羽》《东山》等。
例如《东山》写豳地农民,新婚不久,被迫东征。三年之后,冒着细雨蒙蒙,侥幸生还,思念田园亲人,想象妻子正思念自己,正打扫旧屋,堵塞墙缝,迎其归来。但是至家,却是田园荒芜,一片废墟,“果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瓜蒌的枝蔓蔓延到房檐之下,破旧屋里遍地土鳖爬行,长脚蜘蛛在窗口结满蛛网。野外那可耕的良田,变成了野鹿出没的荒场。晚上鬼火流动,绿光莹莹,使荒野更加荒凉惊恐。生动揭示了战乱给给农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国风》中《新台》《南山》《株林》《相鼠》堪称代表之作。卫宣公荒淫糜烂,诱奸其父之妾夷姜,生子名伋。为伋结婚,迎娶新娘。特在新娘所经黄河岸边建一新台。新娘是齐国之女,名为宣姜。卫宣公见这儿媳宣姜花容月貌,便私下派兵将其劫持,做了自己之妃。卫宣公与这位儿媳生有两子:寿、朔。宣姜为使亲子寿继承王位,令伋出使齐国,暗中却派亲信假扮盗匪,埋伏途中,意欲将伋杀死。寿将此阴谋告于伋,劝其逃亡国外。伋却不肯,仍要乘船赴齐。寿欲替死,到船上以饯行为名,灌醉了伋。寿便登船,载着使者旗帜前行,被假冒盗匪杀死。伋醒之后,坐船追去,又被假盗杀死。卫人所作诗歌《新台》《二子乘舟》,讽刺卫宣公荒淫无耻。
其实,齐襄公也是这类荒淫绝伦不如禽兽的昏君。他与同父异母之妹文姜通奸。文姜嫁给鲁桓公之后,一同去齐国探亲,鲁桓公识破齐襄公兄妹奸情,斥责文姜。文姜告知齐襄公。齐襄公恼羞成怒,派人杀死鲁桓公。齐人所作《南山》一诗,把色中恶鬼齐襄公叱为雄性狐狸,比为禽兽,加以鞭挞。
而卫灵公的淫乱则更加龌龊不堪。他与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都与夏姬通奸。夏姬之子名征舒。在朝堂之上,卫灵公就对仪行父说“征舒长得像你!”仪行父说“也像你!”君臣三人共同淫乱,不加避讳,有时三人一起坐车去夏姬家淫乱。后来,征舒杀死了卫灵公,孔宁和仪行父也逃往楚国。株林,原是夏姬丈夫封邑外边树林,所以《株林》中说“胡为乎株林?从夏南。”你三个到株林去干什么?恐怕是找夏姬之子夏南吧!不明说去找夏姬淫乱,而是隐晦地说找她儿子,仍颇具有讽刺意味。
所有这些诗篇,都在深刻揭露统治阶级荒淫罪行中,鞭挞了他们的丑恶灵魂,对这些表面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而实则男盗女娼禽兽不如的色欲狂,表示了极大蔑视,视为空披人皮、却不如动物的老鼠。《相鼠》云: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知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意谓:
看来老鼠有张皮,
有的人却不仁义。
如果人若不仁义,
为啥还不赶快死?
如果人若不知耻,
为何还不赶快死?
看来老鼠有身体,
有的人却不懂礼。
如果人若不懂礼,
为何还不赶快死?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以排比重叠的修辞手法,以咄咄逼人的语气,表现了民众对统治阶级的巨大愤慨和清醒认识:这些荒淫无耻的统治者,的确是空披着人皮的禽兽,其灵魂之丑恶,行为之卑劣,与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诗中也充满胜利自豪的情绪。至于这种情绪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但至少是客观反映。
三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伐檀》《硕鼠》是其代表作。《伐檀》中,作者以具体事实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恶,也写出了被剥削者的觉醒和反抗,仇恨的熊熊火焰在诗中喷薄而出: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厅有悬貆兮?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这群在河边砍伐檀木的奴隶,通过歌声,向那些号称君子的剥削者提出了义正言辞的责问:为什么我们这些整日操劳的奴隶反而缺衣少食?而你们这些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统治者却能坐享其成,既有粮食又有野兽,这不是白吃饭吗?这种清醒认识势必激发成反抗斗争。诚然,经过乐师删定整理的《诗经》中,并没有保存下描写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直接斗争的诗篇,但在不少诗篇中,劳动人民的斗争思想情绪,依然是力透纸背,充分体现。《硕鼠》中,作者就一再咏叹,要“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郊”“乐国”,那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王国,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而且,作者将这理想与现实对比的越明显越强烈,差距越大,那么,就越会激发鼓舞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精神力量的增长。这类作品之所以是《诗经》中的佳什杰作,原因正在于此。
四反映婚姻爱情
这是《国风》的主要内容之一,多是率真大胆的表向,诚挚热烈的流露,凡是婚爱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得到了真实表现。
1.描写男女青年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生活,诗中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即如《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意谓:
溱水长,洧水长,
溱水洧水淙淙响。
小伙子,大姑娘,
人人手里兰花香。
姑娘说去游玩吧,
小伙说已经去了一趟!
姑娘说再去一趟也无妨。
地宽人多真快乐,
有男有女有说唱。
赠送芍药最芬芳!
溱水长,洧水长,
溱水洧水清又亮。
小伙子,大姑娘,
人人怀里鲜花香。
姑娘说去游玩吧,
小伙说已经去了一趟!
姑娘说再去一趟也无妨。
地宽人多真快乐,
有男有女有说唱。
赠送芍药最芬芳!
男女相互赠花定情,表示爱慕,坦率真挚,情趣盎然。而《摽有梅》中女子,不但主动将手中梅子抛给所爱“庶士”,还干脆将盛梅之篮一起抛去相赠,又是何等坦率热情,全无丝毫忸怩作态、拿腔捏调之举,没有一些儿半点儿有吃肉又嫌腥、又淫荡又撇清的假正经假道学的酸味,的是纯真无邪、热情洋溢的爱情。
又如《萚兮》一诗,写一群姑娘秋野采集花果时,纵情放歌:“萚兮萚兮,风吹其汝;叔兮伯兮,倡予和汝!”要求男子对唱情歌,显得多么天真活泼。特别是《静女》诗,更为细致生动地刻画了青年男子热恋中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意谓:
“那贞静美丽的姑娘,
与我约会在城南之旁;
她却故意隐藏不见,
急的我抓耳挠腮心发慌。
那贞静俊俏的姑娘,
送我一把红色嫰草。
草儿鲜红净亮,
我喜得心花怒放。
在牧场她赠我白色茅草,
那可是瑰宝珍奇。
并非是茅草新奇秀美,
是因为啊美丽姑娘送给我的!”
诗写贞静美丽姑娘喜邀情人在城隅幽会,小伙来后却没看到心爱的姑娘。因为姑娘顽皮,故意开了玩笑,小伙久等不见,搔首踟蹰,不知所以,一个憨厚钟情可爱小伙形象跃然眼前。其实爱人早已依约而来,而且情深意长地赠其茅草一把。看似普通茅草,但在热恋之中小伙看来却非同寻常、而是犹如珍宝爱不释手,因为是心爱姑娘亲手所赠。一对青年,何等天真活泼,所写爱情何等缠绵深挚。以自然平淡清新俊洁之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年男女恋爱生活中的盎然情趣,既充满淳朴健康生活气息,又耐人寻味。
这类爱情诗,具有真挚坚贞特点,因为是劳动人民之诗,与贵族豪门之荒淫糜烂、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玩弄女性,成为鲜明对比。《出其东门》云: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
聊乐我员。”
意谓:
“出东门啊出东门,
东门的姑娘如彩云,
都不是我的心上人!
只有那素白的围巾淡绿的裙,
见着她啊,
才能使我乐吟吟。”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重在指出,在那众如彩云的姑娘之中,只爱那个穿着朴素的姑娘。既不见异思迁,也不嫌贫爱富。爱情中,没有丝毫低级庸俗成分,唯有真挚坚贞的真实流露,所以连孔子也不得不承认《诗经》之《国风》“思无邪”。
2.反映不合理婚姻给男女青年造成的忧愁痛苦,以及他们反抗礼教压迫的斗争精神。恩格斯说过,“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的”。这在《诗经》的《国风》中有所反映。《南山》诗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匪媒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破坏婚爱的桎梏。因而那些争取婚姻自主反抗旧礼教不合理制度的诗篇,就成了《国风》中的精华之一。《柏舟》就是一首反抗礼教压迫的诗歌: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意谓:
“柏木船儿飘荡,
漂在大河中央。
那人儿啊海发分在两旁,
他才是我的对象。
我爱他终生不渝,
至死也难改变我的心肠。
我的天啊我的娘,
我的心思你怎么会全不体谅!”
十分明显,这个姑娘爱上了“髧彼两髦”的小伙儿,遭受母亲反对,可能还要给她另外说亲。她便坚决反对,誓死不从,表现了矢志不渝、顽强斗争的反抗精神。也正是这种反抗礼教的斗争精神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自挂东南枝”的刘兰芝,“化为双飞蝶”的祝英台,殒身雷峰塔的白娘子等等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礼教的桎梏,妇女不但吃尽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苦,还因为常常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而痛苦不堪,所以,《国风》也出现了一些所谓“弃妇诗”。诸如《氓》《中谷有蓷》《墓门》等,也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礼教的罪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