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达
在我看来,散文是一种性情文字、心灵诉说和审美表达。翻开陈荣力的散文集《越韵五声》,一阵创意之风扑面而来:按照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将全集分为“宫”“商”“角”“徵”“羽”五辑,分别对应美食“越调”、风物“绍板”、岁月“摊簧”、人事“宣卷”和艺文“调腔”。而“越调”“绍板”“调腔”和“摊簧”“宣卷”正是绍兴戏曲的五大经典样式。如果《越韵五声》是一台精彩绝伦的梨园大戏,那么,这五辑便是声情并茂的“独幕剧”,一幕幕演绎着意脉真切、肌理绵密、乡愁浓郁的越地故事。
一
坚守本真,是散文集《越韵五声》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质。《越韵五声》中的每一篇散文,无不折射出“题材真实、思想真切、情感真挚、人格真诚”的艺术向度。
《越韵五声》的作者出生在杭州湾畔的越地。越地山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文学地理坐标,也是他自觉将真善美融入历史、地域、文化三个维度上的意象空间。翻开《越韵五声》,绝大多数是在其家乡的山水空间中建构而成的,比如《越地绝味霉千张》《山野里的小春晖》《白马湖图书馆》《替父亲去看看那片土地》《母亲的越剧》等,这些散文带有鲜明的地域和空间特征,字里行间镌刻着作者对于家乡山水空间的“恋地情结”。作者钟爱的不只是越地山水的“个体空间”,对“社群空间”中的乡人乡情也同样格外依恋,陈春澜、经元善、胡德华、程乃珊,以及父亲、母亲、阿松、连和……在二者的水乳交融中,构筑了越地山水至真至诚、尽善尽美的空间意象。
作为“鲁迅故乡作家群”的“关键少数”,作者赓续文豪之遗风,也有相似的笔触去解剖人性,读来笃实真切,意味深长,散发着一种光风霁月般坦诚逼人的真情。《远去的砖瓦窑》中的“邵瘸子”、《桥》中的“她”,还有《夜销店》里的“老楚”……,正是这种同时挟裹着善恶的两种“摇摆着”的力量,构成了真实的人性。也许,这正是作者散文的穿透力之所在。
二
追寻至善,是《越韵五声》又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质。散文是一门“向善”的艺术。善良,是灵魂深处的信仰,诠释着生命的澄澈与宽广。作家只有时刻怀揣一颗“爱心”,存善念、纳善言、践善行,才能创作出褒善贬恶的精品力作,去陶冶读者的心灵。
在《越韵五声》中,作者秉持“在爱中修行”的信条,以充沛而真挚的情感去书写越地山水的人与事,以拳拳之心去感知片段化的生活形态,进而抒发寄寓其中的殷殷之情。这里,既有《母亲的越剧》《钓黄鳝》《暗夜里,搁在床头的闹钟》里寸草春晖、恩重如山的舐犊之爱,有《两瓶茅台》《街角的肯德基》《五十知肩痛》里相濡以沫、琴瑟和鸣的夫妻之爱,也有《松陵镇旧事》《夜销店》里同甘共苦、谊切苔岑的朋友之爱,还有《年的爆米花》《结对的孩子》里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的仁慈之爱,更有《替父亲去看看那块土地》《大鱼山上的铁血英雄》《善哉,经元善》里忧国恤民、国尔忘家的家国大爱。
三
崇尚唯美,是《越韵五声》再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凭借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者睿智而坦然地去领悟美、追求美、讴歌美。以人文精神刷新地理刻度,用优美的语言去抒写“诗意栖居”的越地风情,用柔美的目光去描绘心旷神怡的江南本色,用和美的哲思去体悟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愁的人生原味。
作为营建唯美意境的行家,作者散文的画面感极强,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在《榧林秋语》《钓台秋色》《江南水井》《江南且闻菜油香》等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擘画唯美构思的能手,作者精巧奇崛的构思,新颖独特,匠心独运。在《江南的春天》里,由“田野”(自然)的春天,写到“围涂”(人为)的春天,再写到“人”(主体)的春天。随着时空流转,“春天”的底蕴也层层递进,次第升华。作为打造唯美语言的巧匠,作者十分注重哲理、诗情、画意的融会通浃,具有刚健而不乏柔婉、清丽而不乏隽永、洒脱而不乏谨严的语言风格。在《越地绝味霉千张》《小城歌声美》《生命里的白杨树》《钓黄鳝》《镜子背后的“鲤鱼”》等诸多作品中,无不都能品察作者自然质朴、情韵悠长、含蓄简约的语言特质,以及由此滋长的审美愉悦。
品读卷帙富赡的《越韵五声》,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智者与友人促膝谈心,述议着身边标情夺趣的人和事。但见他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貌似漫不经心,信马由缰,却始终围绕一个话题:唯有真善美才是人生幸福的奥秘,无论是谁哪怕是耗尽自己毕生的力量,踮起脚尖也要去触摸它。
作者简介:刘孟达,文化学者,高级编辑,现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曾任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市文联主席、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