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个时候,人们晚上是

作为八零后,关于七十年代与八十年的记忆,也不过是老一辈口耳相传的。

在这个年代,是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网络电脑的,哪怕是收音机,也不是普通人家所有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的信息来源,就是村头的大喇叭。

一、学习红宝书

在我们的村头有一棵大槐树,树上有一个大钟,往往大队(就是现在的村)支书要开会的话,就会在村口敲钟,钟声悠然,远远的就可以听到。

而在那个时候,尤其是七十年代,还处于那个特殊的时期,往往到了夜色降临,村里的钟声就会敲起,然后各家各户拿着马扎或者小板凳,来到村口,那里已经提前加上了一个大的电灯,大家坐好之后,村支书各家各户点名,看差不多人都到齐之后,谁没到,就扣工分。

然后开始大家一起学习,这个学习不是每人一本书,在这个年代,书是很奢侈的,而识字的人也并不多,往往是大队的支书,或者文书之类的,在那里读《红宝书》,上面读,下面听。

在这个时候,小孩子还听不懂讲的啥,就在一边跑一边玩,而村里的大娘,小媳妇们,则是趁着这个机会,那不多的微光,纳着鞋底,一边纳鞋底,一边小声地聊天。

有的时候,下面聊天的声音太大,村支书会发话:下面那谁家的,管好你家的婆娘,小心扣你家的工分。

当时的支书权利很大,一般很少有人敢反驳他们的。

二、看电影

那个时候能看一场电影,都是一场盛事。所以,放电影的话,往往是周边几个村的人都来了。人海人山,甚至周边的墙头上,房上,甚至树上都会站满了人。看上去黑压压的一片。

那个时候放电影的都是有本事的人,在村口拉了一块厚厚的白布做银幕,连上了电影机,然后从铁皮箱子里很宝贝地拿出片子,架好。

临开始的时候,放电影的人还会说几句话,比如说维持秩序,讲了一下最近的新闻,国际时事等。

往往这个时候,大家伙是不耐烦的,就有一些后生站在房梁上,远远地喊:甭废话了,赶紧开始吧!

放电影的人都有一副好嗓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那里放电影的那个大叔,有一口不亚于播音员的好声音,很富有磁性,而这个大叔,也在后来不放电影了,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出去,在市里开了一个广告部的人。

那个时候的电影,往往都是主旋律电影,比如说《南征北战》、《地道战》、《英雄儿女》之类的,我妈妈是六零后,而她当时最喜欢的,就是《英雄儿女》里的王成。那是一个为了胜利,喊着“向我开炮”的英雄。

至于我的爸爸,那个时候是一个小混混,他好像刚刚在我们附近的一个厂上上班,穿着大头皮鞋,跟小混混一样,看到漂亮的女生就吹哨。而他与我妈妈的婚姻,是因为他和我妈妈的三叔是同事,因为我爸经常帮他卖饭,熟了之后就将自己的侄女介绍给了我爸。

据说我爸带我妈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我妈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差点掉下来,都不好意思拉着我爸的衣服。

三、看戏

作为豫剧之乡,怎么可能不看戏?

豫剧是一个统称,细分的话,有豫剧、曲剧、道情、越剧等。每种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懂的人,不听讲的是什么,只听配音,是梆子还是弦子,就可以分辨出这是什么戏剧。

当时的豫剧是河南豫剧团的人下来的,在我们那里有会,或者有集的时候,大队会请这么一场,让大家过个瘾。往往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白天有,晚上也有。

豫剧的种类,分样板戏和传统戏和民俗戏。样板戏有《朝阳沟》、《红灯记》等,而传统戏的种类更多,有《秦香莲》、《诸葛亮吊孝》、《风雪配》、《卷席筒》等,而民俗戏更多,像什么《李豁子离》、《倒霉大叔的婚事》、《小二黑结婚》等。

总之,豫剧相对比京剧,更加灵活多变,也更接地气,除了样板戏,帝王将相戏,还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民俗。

“噫!这么晚,还有人在云彩眼儿里飞类!”这就是《倒霉大叔》中的一个经典。

说到看戏,据我爸说,年轻时,他也跟着村里的小剧团唱过一段戏。由于本地人都懂戏,所以唱戏的人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记得有一次,一次非正规的剧团到我们那里唱戏,由于水平一般,被唱了倒彩,轰了下来。

从此之后,这个剧团我们那里都没人请了,为啥,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他们唱的水平太差。

四、日常的时光

以上都是一些可以称得上庆典的生活,这样的日子虽好,但并不多。毕竟不可能每天晚上开会、唱戏或者看电影,那样太奢侈了。

在我们那里,只要不是在农忙时,往往都是踩着夕阳下班的,毕竟当时有表的,也只是少数。

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个常态。回到家之后,主妇忙着做饭,汤是小米汤,玉米面汤,白面在那个年代都是奢侈品,往往过节才能吃到。

所以,面疙瘩汤是家里的必备,有的人喜欢在汤里加一些红豆、绿豆,煮出来的汤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就很拒绝。

而男人们呢,则是趁着天没黑,还能干活的功夫,拾掇一下院子,然后挑着桶到附近的井里去挑水,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一个大水缸,生活需要,所以家里的男人得保持缸里的水时刻都是满着的。

而小孩子们呢,则是忙着做作业,因为当时的电费还是不低了,生活收入不高,所以家里的电都是省着用。如果天黑了,你还没写完,会被家里人骂。

这是八十年代末,而更早的时候,则没有这个待遇,像我爸他们,则是勤工俭学,每天只上几节课,余下的工作,都是参与各种劳动。

饭做好了,在锅里飘着香味,缸里的水也挑满了。就开始吃饭,这个时候很少在自己家里吃饭,都是端着一个大端,盛着一碗汤,碗着随意放点菜,拿个馒头到村里的大树下,等人多的地方吃饭。

大家在一起聊着收成,谈论着国家大家,聊一下古人的英雄事迹。

听着古今中外大事,家里的琐碎小事下饭,这是当时的习惯。

吃完饭了,你还有还有夜生活吗?想多了,那个时候,电是很珍贵的资源,所以,吃过饭,家里人就催着小孩子们赶紧洗一下,上床睡觉。

因为大人明天一大早就要去上工,而小孩子一早就要去上学的。

毕竟,那个时候,连自行车都是很少见的,只能干部能骑的,普通人还是以步当车,处处步行的。

而据我妈妈说,他们上学的时候,还要过一条小河,不管冬夏,都要赤着脚过河,再穿上鞋去学校。甚至他们去学校,还要带饭。因为中午回不来。

五、其他有趣的事情

除了日常的话,还有一些例外,比如说夏季。

夏季的树林里,蝉很多,当时人们的肉类摄入量很少,就靠这些玩意偶然打一个牙祭。

下雨后,树林里的地面就会多一些小洞,而放学之后,大家都会蹲在地上,发现一个小孔洞,用树枝挖开,越挖越大,差不多有一个指头粗的小洞,继续向下挖,就会挖出蝉的幼虫,这在我们那里叫老古龙。

老古龙的肉比蝉的肉多,也好吃,老人们说老古龙的肉治食气,所以,我们都喜欢逮到一只后,在炉火边烤熟,剥掉皮吃。

除了白天挖小洞洞,再有就是在晚上的时候,老古龙从洞里爬出来,爬到树上脱皮的时候,拿着手电筒,一棵一棵的找,找到之后,就将他们捉下来,放在一个小漆桶里。

我的姥爷家有五个舅舅,当时有两个舅舅特喜欢逮老古龙,于是晚上的时候,我就跟着他们去寻老古龙,他们的收获量很大,往往可以逮一洗脸盆。

于是在第二天早上,大家就多了一道菜,那就是油炸老古龙,每个人端着小碗,小心翼翼地啃着。小的时候,我懒得剥皮,往往是往嘴里一扔,直接给嚼碎咽了。

除此之外,还有的喜欢晚上逮蝎子卖钱。我没经历过,就不描述了。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快乐,时代不同,童年的快乐也是不同的。

其实挺怀念那个时代的,怀念那个时候的气候,冬冷夏热,没有太多的变化。怀念那个时候的小河,我们附近有好几条河,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就随着工业的发展,慢慢地消失了,只剩下一道道河沟。

也怀念那个时候的人,好多人很可亲,等我们长大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了。

你有过类似的时光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