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比较闲,搜出来许多部老版的戏曲电影,都是现在媒体很少播放的。一部一部的重温,随着那些字正腔圆的唱腔、曼妙多姿的身段,尘封多年的记忆闸门一下子就打了开来。
小时候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接受的,多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每个月初,爷爷都会去电影院询问安排上映戏曲片的时间,去的次数多了,售票口的同志都认识了这位白发银髯的老人家,索性每次见到他就直接把本月的放映计划表给他一份。
爷爷看戏是“逢戏必看”不分曲种,赶上喜欢的,还会看连场。我就这样跟在他老人家身边,认识了雍容华贵的杨贵妃、袅娜婉转的林妹妹、手执羽扇挥洒自如的诸葛亮、一身正气铁面无私的包大人……
最初爱的,是古装戏里旦角们的衣袂飘飘、珠围翠绕。风姿绰约的水袖轻舞,行不露足的轻移莲步,举手投足间,如风摆杨柳般妖娆。羡慕极了,只恨自己生错了时代,没有机会穿这么漂亮的古装。便把床单、枕巾什么的披在身上,绑在手上,当做水袖挥来舞去,也算过瘾一回吧。
太喜欢了,就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最初的胡乱涂鸦,到后期特意报了美术兴趣班,不学别的,专画工笔仕女。那些繁复的线条、精致的五官、纤纤的十指,都是很费时的,但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画画,让我学会了沉静与专注。
继而喜欢上了唱段,尽管刚开始尚分不清剧种不懂得流派,却觉得都是那样的好听。或娇柔婉转,或荡气回肠,或明快清脆朗朗上口,或如泣如诉韵味悠长。不同的曲调和方言,通过与舞台表演艺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充分地展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精炼美和韵律感。
渐渐地,我从戏曲大段的唱词里,体会出了古体诗词的合辙押韵;从咬文嚼字的念白中,完成了对古文言文的最初启蒙;还通过看爷爷收藏的老戏本,认识了大量的繁体字。这一切,都为我打开了通往文学艺术宝库的大门,让我能够通过阅读来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并渐渐学会了运用文字来叙述和表达。
尤其喜欢的,是那些浓墨重彩锦衣华服下演绎出的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或悲,或喜,或壮怀激烈,或儿女情长。《借东风》智计无双胸有成竹的潇洒、《风波亭》满腔赤诚报国无门的悲愤、《花木兰》替父从军家国情怀的忠孝、《梁祝》两情缱绻至死不渝的坚贞……小小的荧屏空间所展现的,竟是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天上人间纵横几万里,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而这些故事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歌颂的是真善美,弘扬的是正能量。
我爱这些经典的影片,最爱的,是创造出这些经典的老艺术家们。尽管那时的扮相和行头现在看起来很土,尽管电影拍摄的画面不是很清晰(甚至还有几部是黑白片),但只要这些“名角儿”在荧屏上一开嗓,一亮相,立刻就能抓住观众的心。——这就叫做真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出来的真功夫。旧时的艺人们,多数生在贫苦人家,为了混口饭吃不得已干了这一行。为了学艺吃尽苦头,但他(她)们懂得“忠奸善恶戏好唱,是非对错人难做”的道理,恪守梨园的规矩,学艺先做人,最终凭着自己良好的品性和对艺术的执着修成一派宗师。
已故的越剧泰斗袁雪芬老师,11岁入科班学艺,一生致力于越剧的传承、发展和改革。七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不但成功塑造了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这些艺术形象,还为越剧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除了她嫡传的袁派传人外,后来形成的吕(瑞英)、金(采风)、戚(雅仙)、张(云霞)等流派都是从她而来,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她洁身自励、持斋茹素,始终秉承十二个字:“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所以,才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至今传唱不衰,这是多么宝贵的艺术财富!
一段脍炙人口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让我们认识了河南豫剧,也认识了常香玉。这位德艺双馨的豫剧宗师,毕生都在履行着她“戏比天大”的诺言,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戏曲音乐家朱超伦曾评价说:“她心里想的只有戏和观众,没有她自己”。抗美援朝时她率剧社义演捐献的“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至今还在航空博物馆展出;她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业,她积极筹资设立“香玉杯”培养豫剧后人……这种爱国爱民爱艺的高尚情怀,如何不值得后人铭记和尊敬?
想起小时候爷爷教我的一段话:“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也是他老人家的人生信条和行为标准。我始终相信,正是因为这种人格的坚守,让爷爷的一生,活得气度不凡,光明磊落。
感谢爷爷的教诲,感谢老人家带我走进了异彩纷呈的戏曲大世界。看戏,帮助我理解了什么是“忠孝节悌”、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懂得了做人应该追求什么,坚守什么;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则坚决不能做。这些,成为了我人生观、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更知道了,这些自设的行为准则,不需要外力来约束监督,而是深深刻在自己内心的一道底线,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逾越。
自我约束、修身持正,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慎独,才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人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粉墨登场的机会,关键就看怎样去把握机会,演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