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越剧 >> 越剧版本 >> 宁庄往事五黄梅戏

宁庄往事五黄梅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paisufa.com/

我的家乡安徽省怀宁县,可谓历史悠远,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说起来,每次都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在这片热土上,曾哺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其中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有被称为“千古一人”的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有为我国两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邓稼轩,有著名教育家王星拱,还有现代著名的天才诗人海子,等等。海子,原名查海生,年出生于怀宁县查湾村,15岁考入北京大学,年在北大期间开始创作诗歌,与诗人西川、骆一禾先后结识,成为“北大三诗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大三剑客”。年,海子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授美学,继续诗歌创作。年3月因忧郁症困挠,卧轨山海关自杀。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万字的诗歌。他的诗学观念,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大地原始而伟大的力量,热情讴歌大地,赞美大自然,风格热烈而壮美,充满着神启式的灵性之光。

除了产生了众多杰出人物外,怀宁县还流传着很多优美的故事,让人为之神往。县域西南端的小市镇,汉时属庐江郡,是汉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两千多年来,刘兰芝、焦仲卿忠贞、悲壮的爱情故事,让人回味悠长,亦让人感慨无限。怀宁县还是著名的“戏曲之乡”,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是徽剧、黄梅戏的发源地,曾三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明、清时期,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当地的农民们在田间劳作时,唱着山歌小调来抒发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时人称之为“怀宁调”。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怀宁调与青阳腔、徽调、昆曲、采茶调、凤阳花鼓相互渗入,相互糅合,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们的精心创造,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腔调,时人称之为“怀腔”。怀腔唱腔高亢平直,多帮腔、复句,唱词生动活泼,音乐上用锣鼓伴奏,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唱,从而对黄梅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末以降至民国时期,怀腔又吸收了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的黄梅小调,加以吸收、糅合、改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正式发展成了后来的黄梅戏正统样式。因此,一直以来,怀腔被人们称之为黄梅戏的母体艺术,是黄梅戏的“正宗腔系”,黄梅戏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怀腔”。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发扬光大,特别是电影《天仙配》的上演,引起了广泛轰动,黄梅戏获得了重大发展,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成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另外,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团体演出,受到了广泛的欢迎。6年,黄梅戏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唱腔生动活泼,清新淳朴,委婉流畅,韵味悠长,如行云流水,加上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寻常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的家乡怀宁县,尤以传唱黄梅知名,所谓“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是怀宁人酷爱黄梅戏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老家新安村,大至白发老者,小到黄发小儿,几乎每人都能哼上几句黄梅调,人们沉浸于其中,享受着黄梅清芬,男耕女织,怡然自乐。那时,村里还组建了一个黄梅戏剧团,参加者主要为村里喜爱黄梅戏的村民。每到农闲时节,村里总要举行一些演出活动,以庆贺节日,或庆祝丰收。我的父亲,因酷爱黄梅戏,自是剧团的一员。另外,我们庄上参加剧团的,还有凌云的母亲艮定小奶(我们那里称与祖母同辈的女性长辈,年龄大者为大奶,小者为小奶),扮相清丽,吐辞典雅,唱腔优美,也是剧团的重要一员。凌云的父亲永炉小爹,嗓音高亢浑厚,有时也会在戏中客串一下。邻近的庄上,如桂庄的桂兰,杨塘的桂花,刘庄的刘多斤,新塘的查常义,等等,都是剧团的成员,另外还有几个人从事敲锣打鼓的伴奏工作。这样剧团就有十来个人,可以演大戏了(大戏是指有完整情节,演员达到七八个以上的戏剧,区别于只有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只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其时,桂兰的年纪最大,大约五十多岁,嗓音圆润,多演正旦或老旦;其他成员都是三四十岁的样子,分别扮演小旦、花旦、小生、正生、老生、花脸等角色。演出的剧目,花腔主要有《对花》、《打猪草》、《夫妻观灯》、《王小六打豆腐》等等;主调主要有《天仙配》、《女附马》、《西楼会》、《罗帕记》、《渔网会母》等等。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如“二小戏”、“三小戏”),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融入了采茶调等民间小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有一年,村里(当时还叫大队)在大队部前面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表演,剧团所有成员都参加了。开演的那天,演员们个个热情高涨,信心满满,上妆、试锣、试鼓、试唱,做着各种准备,就等着锣鼓一响,开场献艺了。周围十来个庄上的人们听闻后,也都早早地赶来观看。一时间,男男女女,大大小小,挤满了整个广场。还有一些做小生意的人,如炸油条的,卖煎饼的,卖水果的,也都趁机赶来叫卖着生意。一时间,人们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吹声笑语,热闹非凡,真个如同举行一场盛大的庙会呢。等到演出正式开始后,演员们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台下的上千名观众马上停止了喧闹,偌大的广场,一时间复又变得静谧无声,但看着演员们在台上倾情表演,听着他们悠扬美妙的唱腔,大家都沉醉于其中了。

我父亲一生痴迷于黄梅戏,直至老年,依然热情不减。受他的影响,我对黄梅戏亦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时也会唱上几句,只是我五音不全,唱得并不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黄梅戏的喜爱。至今,一得空闲,我总会静下心来,听上几段黄梅戏的经典唱段,自得其乐。我最喜欢听的唱段有:《天仙配》里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大哥休要泪淋淋”等唱段,《女附马》里的“为救李郎离家园”、“春风送暖到襄阳”、“民女名叫冯素珍“等唱段,还有《桃花扇》里的“黄莺树上声声唱”唱段,以及《海滩别》里的“本愿与你常相守”唱段。最喜欢的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黄新德、侯长荣、韩再芬、吴亚玲、吴美莲,等等。特别是韩再芬唱的《海滩别》,字正腔圆,低沉宛转,凄婉悠长,将情侣间两情依依的离别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淋漓尽致,每一听之,都让我沉吟徘徊,感慨不已。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黄梅戏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值得我们加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汪家华,二零二一年四月十九日于广州)

欢迎百度搜“汪博聊文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