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红楼梦》播出后,作家王朔怒怼导演王扶林:“严重不靠谱,王扶林完全没才华,差点给我看吐了!”
87版的《红楼梦》,历经三十载,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大浪淘沙,愈来愈成为一座高峰,成为后人不可企及的经典。
而作为它的导演王扶林,当初萌发拍这部戏的想法,纯属偶然,拍摄过程又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
年,王扶林被派去英国BBC考察。
期间,他发现不少世界名著被搬到荧幕上,反响热烈。王扶林大受启发,并萌发了拍中国名著的想法。
然而,当时我国的电视剧行业发展并不成熟,王扶林的想法只能暂时搁浅。
后来,在一次会议中,众人聊起来拍摄计划,王扶林随口说了一声“是不是考虑拍摄四大名著”?
没想到,这个想法居然得到了央视台长的重视。
台长问王扶林:
“如果让你来拍,你想拍哪个?”
王扶林思考了片刻,回到:
“《红楼梦》。”
在他看来,《西游记》需要厉害的特效,《水浒传》、《三国演义》需要宏大的战争场面。
《红楼梦》,应该是四大名著里头,最容易拍的一个,先从简单的开始拍。
当时的王扶林,虽然只导演过一部《敌营十八年》,不过台长还是很信任他的潜力,说了句:
“行,那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王扶林对于领导的信任,丝毫不敢怠慢,对于《红楼梦》,更是抱有敬畏之心。
为了拍好它,在拍摄前,王扶林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请外援。
王扶林请来了拍摄过越剧《红楼梦》的导演范岑。
不过,面对新的任务,范岑显得很没信心,没几天,就走了。
后来,王扶林又请来了北影厂的经验丰富的成荫大导演。
此次,成荫大导演倒是答应了请求,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电视剧还没有开拍,成荫大导演便因为心肌梗塞去世了。
王扶林深知,拍好中国名著的重要性。虽然没请到外援,不过他也不愿意敷衍了事。
很快,他就向央视领导提出了脱产一年,专心研读《红楼梦》的要求,并得到批准。
此后一年,王扶林几乎全身心扑在研读《红楼梦》上了。
他一遍又一遍地读,还请教了不少红学家。
整整一年的时间,王扶林就是和他们一起抠细节。
后来,他成立了一个编剧组。由三位红学家,周雷,刘耕路,周岭组成。
为了改写剧本,又花了两年半时间。
用王扶林自己的话来说:
“那时每天都像踩着地雷,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
不仅如此,王扶林还专为演员开办两期学习班。
第一期学习班,他请当时赫赫有名的剧作家、文学奖和红学家,为演员们解析《红楼梦》。
王扶林说过:
“看过十本书的人,和根本不读书的人来演,那演出来的深浅是完全不一样的。
会跳、会唱、会说话、长得又漂亮就能演戏?这样的演员一晃即过,一阵风就刮走了。”
所以,他也是要求演员必须肚子里有料。
第二期学习班,则是专门为挑选演员而设置。
当时,在导演王扶林的安排下,演员们被要求排练自己的小品。
而导演,则在这些小品的表演过程里,来挑选演员们适合的角色。
当时,有不少人都是奔着“林黛玉”这个角色来的。
王扶林却认为:
“你要把《红楼梦》的角色吃透,照照镜子:我是不是她。千万别觉得林黛玉最重要,我就要演林黛玉。”
最终,他选的演员几乎都和角色有高度的贴合性。陈晓旭之于林黛玉,便是如此。
在所有的角色里头,贾宝玉应是最难选的一个,因为贾宝玉身上的脂粉气、文化气、贵族气,这三点要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简直太难。
王扶林海选了好长时间,才找到欧阳奋强这个演员。
王扶林对所有演员都很严厉,唯独对他重来不敢说重话。
因为,担心他跑了,到时候恐怕找不到第二个贾宝玉了。
而欧阳奋强,也很给力,不仅全心投入,还为了这部剧做了垫下巴的手术。
而在筹拍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极为尊重原著。
例如,王扶林本想前五回不要,因前头没什么意思,黛玉出来才有意思。
三位编剧告诉他,前五回是本书的缩影,体现贾府从兴荣到衰败的过程,怎能不要?
王扶林醍醐灌顶,积极采用了专家的意见。
王扶林说:
“对待文学名著,必须要有敬畏之心,改编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忠实原著,不能损害原著精神。”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拍出来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轰动!后来的34年中,更是重播多达次,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
然而,作家王朔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不屑地怼王扶林:
“严重不靠谱,王扶林完全没才华,差点给我看吐了!”
不仅如此,他还说:
“演员选的就不对,贾宝玉是四川的,林黛玉是鞍山的,弄一帮小孩都僵着,那些人全把话说拧巴了;《红楼梦》你得拿北京话说,必须穿旗袍,才算北京话,是那种很上层的文雅,用北京话溜红楼梦的词,那才能搭得上。”
对此,不少观众不服!
他们认为,87版的《红楼梦》能够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就说明了一切!
对此,友友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